標題:云何為『菩薩初發菩提心時已不可盡』

   眾所周知:『菩薩』者,具名菩提薩埵Bodhisattva,又曰菩提索埵,摩訶菩提質帝薩埵。舊譯為大道心眾生,道眾生等,新譯曰大覺有情,覺有情等。謂是求道之大心人,故曰道心眾生,求道求大覺之人,故曰道眾生,大覺有情。又薩埵者勇猛之義,勇猛求菩提故名菩提薩埵。又譯作開士,始士,高士,大士等。義譯也。總名求佛果之大乘眾。如同《注維摩》曰:「肇曰:菩提佛道名也。薩埵秦言大心眾生,有大心入佛道,名菩提薩埵。」《大乘義章》曰:「菩薩胡語,此方翻譯為道眾生。具修自利利他之道,名道眾生。」至於云何為『菩薩初發菩提心時已不可盡』?依《大方等大集經》開示菩薩初發無上菩提心時已不可盡。所以者何?蓋所謂

(一)發菩提心不離煩惱故。

(二)發心相續不悕餘乘故。

(三)發心堅固不參外論故。

(四)發心不壞魔不沮故。

(五)發心恒順善根增長故。

(六)發心至常有為法無常故。

(七)發心不動一切諸佛安慰護助故。

(八)發心勝妙離衰損故。

(九)發心安止不戲論故。

(十)發心無喻無相似故。

(十一)          發心金剛壞諸法故。

(十二)          發心無盡無量功德悉成就故。

(十三)          心平等利眾生故。

(十四)          發心普覆無別異故。

(十五)          發心鮮明性常淨故。

(十六)          發心無垢智慧明了故。

(十七)          發心善解不離畢竟故。

(十八)          發心廣快慈如虛空故。

(十九)          心曠大悉能容受諸眾生故。

(二十)          發心無礙智慧通達故。

(二十一)發心遍至大悲不斷故。

(二十二)發心不斷善解立願故。

(二十三)發心為歸諸佛所讚故。

(二十四)發心殊勝二乘宗仰故。

(二十五)發心深遠一切眾生所不知故。

(二十六)發心不敗不破佛法故。

(二十七)發心安隱善與眾生諸快樂故。

(二十八)發心莊嚴一切功德悉成就故。

(二十九)心善察智慧成就故。

(三十)          發心增長隨意施與故。

(三十一)發心如願戒清淨故。

(三十二)發菩提心普及怨親具忍辱故。

(三十三)發心難壞具精進故。

(三十四)發心寂滅具禪定故。

(三十五)發心無毀具智慧故。

(三十六)發心無願增長大慈故。

(三十七)發菩提心住根堅牢增長大悲故。

(三十八)發心和悅增長大喜故。

(三十九)發心不動增長大捨故。

(四十)          心任重諸佛所受故。

(四十一)發心不絕三寶不斷故。

   由此觀之如是四十一者』,即所謂菩薩初發菩提心時已不可盡,此為吾等學佛修道者不可不知。何以故?蓋『發菩提心』者,菩提者無上正真道也,發求無上正真道之心,曰發菩提心。如同《觀無量壽經》曰:「三者發菩提心,深信因果。」

    總而言之,『菩薩』者,佛教指上求佛法,下化眾生的聖者。在三乘中,菩薩高於羅漢而次於佛。菩薩標榜大慈大悲,普渡眾生,是大乘精神的象徵。北周庾信《五張寺經藏碑》云︰「如來說法,萬萬恒沙;菩薩轉輪,生生世界。」菩薩,乃是梵語菩提薩(Bodhisattva)的省音,意譯為「覺有情」、「道眾生」等。我國民間熟悉的菩薩有觀世音、大勢至、文殊、普賢、彌勒、地藏等。菩薩普渡眾生,往往變現各種「化身」,如觀世音菩薩就有「三十三身」。如同《法華經‧五百弟子品》謂︰「內秘菩薩行,外現是聲聞。」聲聞,即羅漢。唐‧白居易《送守實上人遊江南》詩云︰「無妨菩薩是船師。」船師,是「凡夫」身。此外,「薩(Sattva)除譯為「有情」、「眾生」外,亦譯作「勇猛」。因此,「菩薩」亦可釋謂勇猛求取佛道的聖者。願與諸仁者共勉之!2013121日星期一
妙音書院【http://blog.xuite.net/famscl/a-官網

http://blog.udn.com/famscl
http://blog.sina.com.tw/famscl/
http://blog.nownews.com/famscl/
http://club.pchome.com.tw/myclub/famscl/
http://mypaper.pchome.com.tw/news/famscl
http://blog.youthwant.com.tw/b.php?bid=905

http://www.facebook.com/notes/me/#!/famscl
http://blog.dreamhome.com.tw/blog.asp?name=famscl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famscl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