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簽定兩岸經合協定的爭論
  2009/2/26 | 作者: | 點閱次數:60 | 推薦朋友 | 新聞評分 | 環保列印
 
  海基會董事長江丙坤日昨表示,我國推動簽署兩岸經濟合作協定(CECA)有時間的壓力,希望年底前兩岸能夠將協定的架構完成,俾進行後續的談判事宜。

從開放經貿交流以來,兩岸簽定經濟合作協定一直就是台商極力希望政府能夠促成的議題。過去因為兩岸間政府的互信沒有建立,兩會間的談判多未觸及政治、經濟等較為敏感的重大議題。

由於兩岸間存有主權的議題,台灣也有統獨意識形態的紛擾,政治、經濟、軍事等敏感問題始終擱置不談,但是只要肯談判,就會有突破。例如過去不願意開放三通、甚至以「戒急用忍」的政策壓抑台商赴大陸投資,到最後發現先機已盡失。

兩岸經貿合作協定也是一樣,有些人以意識形態看問題,認為只要兩岸一簽署協定,台灣就失去了主權,被統一了。

論者並舉港、澳與中國大陸簽定的「更緊密經貿安排」(CEPA)為例,認為兩岸一旦簽署,台灣就與港澳無異。

但是,兩岸三通開放之後,台灣的主權並未喪失,大陸的戰機並未長驅直入台灣領空。

兩岸簽署經濟合作協定不只是對台商有保障,對台灣的整體經濟發展也攸關重大。反對者批評兩岸經合協定就是「一中市場」架構,如同歐洲的單一市場。

沒錯,如果單一市場是歐洲的主流,歐洲國家中誰自外於這個體制就注定要被這個市場淘汰。台灣沒有自外於日漸壯大的東協市場的本錢。

二○○四年中國與東協十國簽署「全面經濟合作框架協議暨貨物貿易協議」,朝「十加一」的方向推進,明年開始全面啟動東協貿易區內的互免關稅目標。

日本與韓國在二○○五年開始與東協十國進行自由貿易區談判,再三年後,東協「十加三」的態勢成形,如果無視於這個經濟體的發展,就注定被邊緣化。

從經貿統計數字看,台灣出口產品一半以上是銷往東協十加三的地區;台灣與東協十加三的貿易總額也高達台灣對外貿易總額的一半以上。如果台灣完全被排除在自由貿易區以外,台灣的經濟會導致怎樣的後果?光是百分之十到十五的關稅就會讓台灣失去所有的競爭力。

兩岸間之所以要簽署經合協定,主要在於時間的急迫性。東協「十加一」明年起全面免關稅,東協加三的總人口數達二十億,將成為全球最大的自由貿易體。

而台灣處身於這些國家之中,與他們的經貿往來,明年就將面對嚴重的挑戰,因此台灣亟待提出對策因應。

兩岸的經合協定基本上是經濟議題,無涉政治主權,以政治主權喪失為藉口反對這項協定簽署,是不負責任的態度。

台灣要繼續生存發展就要看清楚時局、及早因應,不能躲在象牙塔裡自尊自大、自我滿足。因此,對簽署兩岸經合協定,盼能理性思考,勿為反對而反對。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famscl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