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轉載-禪與慈悲—從安定的心開始

 

文 / 聖嚴法師

佛法的慈悲心和慈悲行,是必須要用修行的方法來完成的。方法可分為漸修漸悟及漸修頓悟兩類,當然,許多人會希望最好是能夠頓修頓悟,或者根本不要修行馬上就悟,甚至開悟了之後,也不必再修行了,事實上,這是不可能的事。現在我分別來介紹這兩種修行的方法。

所謂漸修漸悟,以打坐而言,就是要將我們的心,能夠從集中而至統一。統一分為三種:一、自己的身體和心的統一;二、自己的身、心和環境的統一;三、前念與後念的統一,此時只有一念,這就是入定了。

現在我來舉一個例子,剛才我從皇后區的禪中心到曼哈頓來演講的路途中,有一位女居士不停地講話,她不斷地講話,我就不斷地聽。此時,她的心是散的,不是集中的,不論看到、聽到什麼,她馬上就有反應,馬上就要講話。而我的心則是不動的,我知道她在講什麼,問什麼,我什麼都聽到了,然而我對她的講話,沒有什麼討厭或喜歡,我不做任何的反應,我的心是在統一的狀態下。統一的狀態並不一定是說什麼都不知道,如果什麼都不知道,若非睡著了,便是在前念與後念統一的禪定中,中國禪宗的禪是定慧均等的,在統一心的狀況下,不因環境的影響而受到波動。

統一的體驗並不一定要靠打坐的工夫,只是若不透過打坐的練習,往往禁不起外在的影響。因此,要經常練習著用這樣的心態來面對所有的人、所有的事,能夠這樣,心一定是在平靜的狀態下。當身心與內外統一的時候,就能長久地保持著這種統一心,那麼,對任何人就不會產生仇恨心、占有心、妒嫉心等;相反地,會產生一種柔軟心、安定心、感恩心,那就跟慈悲心相應了。如果經常練習著內外統一的心態,而且有佛法的觀念做為指導,就可能會在某一個時空中突然開悟。

有了內外統一的心態和經驗,並非就無我了,還是有自我中心的存在。因此,不要執著它,不要認為自己已經得解脫、得自在了,這只是統一心而已,並沒有開悟。

前念與後念的統一,則是心中沒有任何想法、任何妄念在我們的腦中出現。心,經常保持著明朗、安定、清淨,似乎自己是在水晶的裡面,而自己也變成了水晶,但是,不是感覺到有水晶在,而是自己覺得是這麼地透明、這麼地安定、這麼地清淨,這種心,稱為前念與後念的統一。這個時候,還不算開悟,仍然要用佛法的觀念來指導,知道那種狀況尚非真正的無心,不要去執著它、貪戀它;能夠如此,就可能在生活之中,接觸到某一樁事物,便突然間開悟了。

以上所講的是漸修漸悟,是漸漸地修,漸漸開悟,開過悟一次,仍然還是需要繼續不斷地一次次的開悟。那麼,這跟慈悲又有什麼關係呢?所謂開悟的悟,是將所有心理的負擔徹底放下,當負擔不見的時候,就有一種如釋重負的歡喜,接著會發現沒有開悟的眾生都是生活在重重負擔的痛苦中,經常是與自己的內心有衝突,跟環境有矛盾,跟他人有對立,這是前念與後念的衝突,過去和現在的衝突,理性和感情的衝突,得失利害的衝突,這種種的問題,會使已有開悟經驗的人,產生一定要幫助他們的慈悲心。

請問諸位,假如你們的家人或者朋友遇到矛盾衝突的時候,他們也許會有些不友善的行為出現,可能用語言的,或者是動作的,使你受到刺激、不舒服,在這種狀況下,如果你已經有了慈悲心,或者已經有了開悟的經驗,是否還會反擊他們呢?你一定還是會有反應,例如接受他、安慰他、協助他、暫時迴避他,但是這種反應,會將矛盾衝突化解於無形。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famscl 的頭像
    famscl

    妙音書院

    famscl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