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轉載-要有方向感

( 攝影 / Jane Wu)

文 / 聖嚴法師

所謂「方向感」是指「立志」,佛教名詞是「發願」。「立志」是要有大目標,可是大目標會因時空的遷移而逐漸遞減乃至消失。人們自幼都胸懷大志,總是期待自己將來會成為什麼樣的人,要做什麼樣的事業。

全力以赴的「大方向」

然而,往往在小學時代所立的「志願」,一進入中學便有所變動,如是從小學到大學,縱然已踏入社會,也一樣變化多端。請問諸位長官:「當你們念小學時,是不是已計畫將來要進入貴政治作戰學校念書?是不是長大以後要當軍人呢?」或許有些人一開始就擁有這種心願,然而這種人畢竟不多,大部分的人都是隨著年齡的增長,環境的變遷,慢慢地促使自己走向這一條路上來的。

由此可見,人先要有方向感,但是「目標」不一定要馬上建立起來。「方向」也可以說是做為一個人的基礎,從基礎點上一步步地往未來邁進。「方向」也是指盡自己的心力、體力,處處運用種種的資源、時時學習成長,只要是對社會、國家、世界有利之事,就要全力以赴,這就是「大方向」。

其實大方向沒有一定的目標,反而能成其為最大且是無限大的目標。如果僅設定一個目標,結果可能會很痛苦。什麼道理呢?例如:參加大學聯考時,會填寫第一、第二、第三志願,以防第一志願沒有考取時,可退而求其次,念第二志願的學校,乃至第三、第四的志願,這樣作法,是正確的。

有些人一心一意鎖定非考取第一志願不可,如果沒考上,連第二志願也不願念。有這份志氣固然很好,或許可依靠自己的努力而如願以償,可是,有些人根本是進不了校門。基於此,我們如果能運用一句俗諺「騎馬找馬」,似乎比較妥當,縱然一時之間找不到良駒,能有一匹跛腳馬應急,也是不錯。有了這種心理準備,就是考不上理想中的學校,至少不會那麼痛不欲生。

邁向方向的過程須加以努力

我們在朝向「方向」的過程中是必須加以努力的,因為在每一步的前進中,隨時會遇到「山窮水盡」、「柳暗花明」的現象,但是,「山窮水盡」並不等於無路可走,「柳暗花明」也不意味著永遠有好的前程在前面等著。我們一路往前走就好比登山,時而康莊大道,時而羊腸小徑,忽而遍處荊棘,或臨懸崖絕壁,忽而又置身於賞心悅目的自然美景中。登山未必一直往上攀爬,有時是「迂迴曲折」,有上也有下,最後才抵達峰頂。在這一切的過程之中,不可否認,我們都必須仰賴因緣的促成。

有人說:「種瓜得瓜,種豆得豆。」請問:種瓜是不是一定會得瓜呢?如果將「瓜」的種子播種在沙漠裡,且得不到雨水的滋潤,其後果如何?想必大家都很清楚。記得在屏東大橋下有一條溪流,非常適合種植西瓜,有一年,豐收在望,不料在一夕之間由於颱風的肆虐,前功盡棄,如此辛勤種瓜,結果是無瓜可得。那麼,種豆是否得豆呢?也是同樣的道理。不過,我們要明瞭一項事實:要想有瓜收成,有豆享用,一定要種瓜種豆,不事種植,僅盼坐享其成者,不合天理。

或許有人會相信「有因一定有果」不是事實,於是說:「因果」並不可靠。其實,「果」一定是從「因」而來的,可是從「因」到「果」的過程裡,必然要有許多的條件因素加以配合,佛教稱之為「緣」。也就是指主要的條件加上環境、時間,他人及自己的配合,此即所謂「天時、地利、人和」。

如果因緣不具足、不成熟,強求也是求之不得。例如:種瓜若非風調雨順,又懂得種瓜的種種技術,深耕淺栽,澆水施肥、除草培土等等的條件,從種子、瓜苗至開花結果,都必須有一番成長的經歷及照顧,才能有好的收成,這些都須配合各種的條件因素再加上自己的努力,最後才有好的結果。

在人生的過程之中也如同種瓜,我們很難掌握自己的命運,所以,人在世間須「盡其在我」,本著「只問耕耘,不問收穫」的信念,不斷地向前努力、再努力。努力的階段就是在成長自己。在成長自己的同時更要時時考慮到利益他人。

如果自己沒有得到甜美的果實,而由他人獲得,我們也要以感同身受的心情為對方感到高興、欣喜、慶祝,這豈不是另一份的喜悅嗎?所以,「因果」的過程一定要有「因緣」的配合。

摘自:《禪門》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famscl 的頭像
    famscl

    妙音書院

    famscl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