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空
甚至在佛教徒中都有人誤解空,因為它涉及開悟。畢竟,空是開悟的內容,如果能這麼說的話。這個空是什麼?我們又悟到了什麼?有些人相信自己已經體驗到了空,但有些人不知道空是什麼。佛教中有緣起的教義,也就是說,現象之所以生起是由於眾多因緣相互作用。而且,就像現象因為因緣而生,它也因為因緣而滅。由於因緣不斷改變,現象也不斷改變。現象處於不斷的流變中,沒有持久的本體,體驗到流變的眾生也沒有持久的本體。就人的層面來說,我們無常的存在造成普遍的不安,我們稱之為苦。在佛教中,所謂存在的三種特徵——無常,苦,空(無我)——是密切相關的。萬物之所以空,是由於因緣,因為它們無常,所以導致痛苦。萬物因為緣起而生滅,沒有內在的自性,我們稱之為空。
我們透過時間來體驗自己的存在,但時間在哪裡?如果空間不存在,就無法體驗或測量時間。因為空間和時間是不可分的,共同定義了物理的存在。如果沒有身體來體驗時間,即使時間存在,也會是無關的。時間之所以成為有關,只有在我們體驗到自己的身體存在於空間。因此,我們可以說,隨著肉體而出現時間,而透過這個時間,我們感受到自己的存在。因為我們意識到自己在時空中的存在,這產生了自我感,也就是我們認為有真實存在的「我」。就是這個「我」生起各式各樣的問題。
佛教教義中把時間看成從過去、現在到未來,有如一連串的因果:在時間上,一件事引發另一件事。換句話說,「因果」是對存在的描述。因果存在於空間,而我們可以把時間體驗為過去的因所產生的現在的果。更進一步,果也會變成因,產生未來的果,而輪迴就繼續下去。在空間上,因要有足夠的緣來引發事件和事情的結果,才能產生果。因此,因緣是由空間中諸多不同的因果所控制。所以,這個主要的佛教教義講的是「緣起」,而不是「因起」。如果因果不受因影響的話,那麼事情就會變成常,而不是無常。但因為事情由於變動的緣而無常,因此我們稱它為「緣起」,而不是「因起」。
比較簡單地說,我們之所以覺知自己的存在,是因為我們有身體。這個身體感是自我感最粗糙的層次。自我感的另一面就是我們把外在環境當成具體可感來體驗;我們與世界相關。因此,外在的實體肯定了我們自己的存在。
如果我們的身體消失,而環境也隨之消失,我們是不是還會有自我感?是的,那時依然可能存在著非常微細的我執,這種微細的我執不像身體和環境的感覺那麼粗糙。比方說,在最深層次的定中,進入無色界,而且超越了第四個層次(無色界的禪定中有四個層次),既沒有身體的感覺,也沒有環境的感覺,甚至沒有一般的意識。在這種既沒有身體也沒有環境的極端細微的意識狀態中,自我感如何產生?要入定就必須用到禪修的所緣境,而這個所緣大致可說是環境。因此在開始時,你以某個內在或外在的東西為所緣來打坐。進入深定時,環境對我們來說已不再存在。因此,什麼條件會讓這個微細的意識產生自我感呢?答案就是:在那個層次時,自我感是自己產生持續下去的——它是自己持續下去的緣。在那個時刻,什麼是自我呢?它既不是身,也不是環境,而是這個定境本身的內容。因此,自我控制了定的內容而使自我持續下去。而這些境界的內容是什麼呢?在比較高層次的定中,也就是最微細的意識狀態中,能體驗到無限的寬廣,其他空無一物。雖然我們談到定中的時空無邊無際,但對那個修行者來說它們是存在的。在這個無限寬廣的持續體驗中,有個自我體驗到這個境界的觀念就持續下去。然而,由於執著於存在,這依然不是解脫。雖然個人並沒感覺到身體或環境的存在,依然執著於這種無限。廣闊其實就是廣闊,因此這就是執著於存在。就輪迴來說,這個執著會使心有所緣,並以另一期的生命的方式繼續存在。
解脫的阿羅漢的境界超越了我剛剛的描述。進入涅槃的阿羅漢體驗不到時間或空間;的確,如果他們存在於時空中,就是有所緣的存在,會受制於生死輪迴。因此,當他們在涅槃中解脫時,就是與無所緣的空完全融和,對他們來說就不會再輪迴轉世。阿羅漢之道的目標是擺脫輪迴,因此在進入涅槃後,阿羅漢就住於真空。阿羅漢為了幫助眾生而選擇轉世再生 ,雖然不是不可能,卻是極為困難的。
對大乘佛教的修行者來說,只要能擺脫我執,當下就住於空,而依然能在世間活動。那種空與時空不分,與內外不分,在那種空中能幫助眾生。要點是祛除任何種類的執著,而那對菩薩來說就是空。
禪所教的就是當人見性時——也就是說,見到空性——當下就得解脫。當人體驗到空時,那時就無我,沒有「我」或「我所」。當沒有屬於「你」的煩惱時,那個境界就是空和解脫。在那個狀態中也了悟到生起煩惱是愚蠢的。但在那之前,他們陷於煩惱。因此,開悟就是了解到這種原本的狀態一直就在那裡,只不過眾生以我執污染了這個本心。一直要到體驗到開悟,否則無法知道這是什麼意思。這並不是說一旦開悟之後就永遠解脫。我們慣性的執著很強烈,無法以一個初次開悟的經驗就根除。在大部分的情況下,過了一小段時間之後,體驗到開悟的人會再生 起執著,煩惱也會生起,因此必須繼續修行。然而有了開悟經驗的人,在執著和煩惱生起時就能察覺,因為他已經體驗到了擺脫我執的境界。這和完全沒有擺脫我執的人是很不相同的。
你現在該怎麼辦呢?你現在應該運用與空性相應的觀念與方法。首先,了解你煩惱的狀態是自己造成的——你自己是因,正在接受自己的果。你的問題都不是外在事物造成的,而你現在正在承擔問題的後果。了解這個之後,你就該運用緣起的觀念,無常的觀念。每當遇到壞事時,就有意地告訴自己:「這是無常的,終究是空的,如果我繼續這樣的話,會造成自己的痛苦。」
就修行來說,你如何感受到空?入處就是透過了解無常。你打坐,真正觀察自己的心理過程。你會觀察在片刻之前煩惱不在,而現在受煩惱之苦。因此,認清它是無常的,沒有根本的實體——換句話說,它是空的。在片刻之後或未來,它也會改變。因此,只要觀察自己變換不斷的心態,就能察覺到那種短暫;你就會直接體驗到自己念頭的空和流轉的本質。就這樣與空相應。因此,在觀念上和修行上,你就能熟悉空的意義。
你也能應用在日常生活中,學著適應環境,控制苦惱。但只有你現在在禪修時磨練自己的技巧,將來才有可能成功。你並不需要一直觀空,只要覺知到煩惱時觀空就可以。否則的話,我建議你只要盯住話頭。
在台灣我有一個出家弟子因為癌症往生。在她生命末期,止痛劑根本沒有效,醫生也幫不上忙。只有自己能幫助自己,因此她想到禪修時的觀空。在極端疼痛時她觀空,觀察自己的身體和疼痛是虛偽無實的,把它們看成緣起緣滅。她在這樣得到空的感受之後,就減輕痛苦,把心帶到很平穩的狀態。她往生時很安詳,甚至喜悅。因為這個人在健康時修行,因此臨終前知道要如何處理。
我們透過時間來體驗自己的存在,但時間在哪裡?如果空間不存在,就無法體驗或測量時間。因為空間和時間是不可分的,共同定義了物理的存在。如果沒有身體來體驗時間,即使時間存在,也會是無關的。時間之所以成為有關,只有在我們體驗到自己的身體存在於空間。因此,我們可以說,隨著肉體而出現時間,而透過這個時間,我們感受到自己的存在。因為我們意識到自己在時空中的存在,這產生了自我感,也就是我們認為有真實存在的「我」。就是這個「我」生起各式各樣的問題。
佛教教義中把時間看成從過去、現在到未來,有如一連串的因果:在時間上,一件事引發另一件事。換句話說,「因果」是對存在的描述。因果存在於空間,而我們可以把時間體驗為過去的因所產生的現在的果。更進一步,果也會變成因,產生未來的果,而輪迴就繼續下去。在空間上,因要有足夠的緣來引發事件和事情的結果,才能產生果。因此,因緣是由空間中諸多不同的因果所控制。所以,這個主要的佛教教義講的是「緣起」,而不是「因起」。如果因果不受因影響的話,那麼事情就會變成常,而不是無常。但因為事情由於變動的緣而無常,因此我們稱它為「緣起」,而不是「因起」。
比較簡單地說,我們之所以覺知自己的存在,是因為我們有身體。這個身體感是自我感最粗糙的層次。自我感的另一面就是我們把外在環境當成具體可感來體驗;我們與世界相關。因此,外在的實體肯定了我們自己的存在。
如果我們的身體消失,而環境也隨之消失,我們是不是還會有自我感?是的,那時依然可能存在著非常微細的我執,這種微細的我執不像身體和環境的感覺那麼粗糙。比方說,在最深層次的定中,進入無色界,而且超越了第四個層次(無色界的禪定中有四個層次),既沒有身體的感覺,也沒有環境的感覺,甚至沒有一般的意識。在這種既沒有身體也沒有環境的極端細微的意識狀態中,自我感如何產生?要入定就必須用到禪修的所緣境,而這個所緣大致可說是環境。因此在開始時,你以某個內在或外在的東西為所緣來打坐。進入深定時,環境對我們來說已不再存在。因此,什麼條件會讓這個微細的意識產生自我感呢?答案就是:在那個層次時,自我感是自己產生持續下去的——它是自己持續下去的緣。在那個時刻,什麼是自我呢?它既不是身,也不是環境,而是這個定境本身的內容。因此,自我控制了定的內容而使自我持續下去。而這些境界的內容是什麼呢?在比較高層次的定中,也就是最微細的意識狀態中,能體驗到無限的寬廣,其他空無一物。雖然我們談到定中的時空無邊無際,但對那個修行者來說它們是存在的。在這個無限寬廣的持續體驗中,有個自我體驗到這個境界的觀念就持續下去。然而,由於執著於存在,這依然不是解脫。雖然個人並沒感覺到身體或環境的存在,依然執著於這種無限。廣闊其實就是廣闊,因此這就是執著於存在。就輪迴來說,這個執著會使心有所緣,並以另一期的生命的方式繼續存在。
解脫的阿羅漢的境界超越了我剛剛的描述。進入涅槃的阿羅漢體驗不到時間或空間;的確,如果他們存在於時空中,就是有所緣的存在,會受制於生死輪迴。因此,當他們在涅槃中解脫時,就是與無所緣的空完全融和,對他們來說就不會再輪迴轉世。阿羅漢之道的目標是擺脫輪迴,因此在進入涅槃後,阿羅漢就住於真空。阿羅漢為了幫助眾生而選擇轉世再生 ,雖然不是不可能,卻是極為困難的。
對大乘佛教的修行者來說,只要能擺脫我執,當下就住於空,而依然能在世間活動。那種空與時空不分,與內外不分,在那種空中能幫助眾生。要點是祛除任何種類的執著,而那對菩薩來說就是空。
禪所教的就是當人見性時——也就是說,見到空性——當下就得解脫。當人體驗到空時,那時就無我,沒有「我」或「我所」。當沒有屬於「你」的煩惱時,那個境界就是空和解脫。在那個狀態中也了悟到生起煩惱是愚蠢的。但在那之前,他們陷於煩惱。因此,開悟就是了解到這種原本的狀態一直就在那裡,只不過眾生以我執污染了這個本心。一直要到體驗到開悟,否則無法知道這是什麼意思。這並不是說一旦開悟之後就永遠解脫。我們慣性的執著很強烈,無法以一個初次開悟的經驗就根除。在大部分的情況下,過了一小段時間之後,體驗到開悟的人會再生 起執著,煩惱也會生起,因此必須繼續修行。然而有了開悟經驗的人,在執著和煩惱生起時就能察覺,因為他已經體驗到了擺脫我執的境界。這和完全沒有擺脫我執的人是很不相同的。
你現在該怎麼辦呢?你現在應該運用與空性相應的觀念與方法。首先,了解你煩惱的狀態是自己造成的——你自己是因,正在接受自己的果。你的問題都不是外在事物造成的,而你現在正在承擔問題的後果。了解這個之後,你就該運用緣起的觀念,無常的觀念。每當遇到壞事時,就有意地告訴自己:「這是無常的,終究是空的,如果我繼續這樣的話,會造成自己的痛苦。」
就修行來說,你如何感受到空?入處就是透過了解無常。你打坐,真正觀察自己的心理過程。你會觀察在片刻之前煩惱不在,而現在受煩惱之苦。因此,認清它是無常的,沒有根本的實體——換句話說,它是空的。在片刻之後或未來,它也會改變。因此,只要觀察自己變換不斷的心態,就能察覺到那種短暫;你就會直接體驗到自己念頭的空和流轉的本質。就這樣與空相應。因此,在觀念上和修行上,你就能熟悉空的意義。
你也能應用在日常生活中,學著適應環境,控制苦惱。但只有你現在在禪修時磨練自己的技巧,將來才有可能成功。你並不需要一直觀空,只要覺知到煩惱時觀空就可以。否則的話,我建議你只要盯住話頭。
在台灣我有一個出家弟子因為癌症往生。在她生命末期,止痛劑根本沒有效,醫生也幫不上忙。只有自己能幫助自己,因此她想到禪修時的觀空。在極端疼痛時她觀空,觀察自己的身體和疼痛是虛偽無實的,把它們看成緣起緣滅。她在這樣得到空的感受之後,就減輕痛苦,把心帶到很平穩的狀態。她往生時很安詳,甚至喜悅。因為這個人在健康時修行,因此臨終前知道要如何處理。
全站熱搜
留言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