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標題:云何為『眾生修十五法臨命終時不為閻羅使者所縛』

 

     眾所周知:『眾生』者,又名有情,即一切有情識的動物。集眾緣所生,名為眾生,又歷眾多生死,名為眾生,十法界中,除佛之外,九界有情,皆名眾生。至於云何為『眾生修十五法臨命終時不為閻羅使者所縛』?依《正法念處經》開示:眾生修十五法臨命終時不為閻羅使者所縛何等十五?所謂

  1. 若出家沙門毀於法式,亦令他作。被袈裟法,所著袈裟令他愛欲,樂好袈裟以自莊嚴,其音惡猶如驢聲,細步徐行端嚴威儀,為愛欲故,莊嚴其身。如是沙門不勤精進,樂見女人,憍慢自大,其心輕躁,欲心放逸。是故所著衣服為遮寒熱,纔得覆身,不生貪著、不為愛著。放逸所誑,臨命終時,不生悔心,是名初法。
  2. 知於知足?持何等戒?出家修行或修智慧,既自知已,於施主所施臥具醫藥,知足受畜,相應受施、如法受施。如是受施,不妨出家沙門之法,是名知於第二法也。
  3. 不以貪心念於臥具。若聚落城邑非功德處,為飲食衣服故,捨離阿蘭若處,入於聚落城邑,妨修善法,失於知足。沙門法中第一勝者,所謂知足及不放逸。若人樂貪,不樂知足,為貪所誑,害於善法。如是之人猶如癡狗,還自食吐。是名沙門第三法也。
  4. 所讀經典,不言多讀,恐於施主多設供養飲食衣服、臥具醫藥,恐其難消,妨出家法。非我所應,自知止足。少欲知足,於何等法不放逸行?如是沙門,或為僧使、或為病人至施主家乞求財物,於施主家若飲一水,妨於善法,唐勞行使,虛作勤勞而無福德。何以故?以貪味故,至施主家,令諸施主心生輕賤。如是比丘非自利益,不利病人,非利眾僧,此是第一輕慢因緣。所謂至檀越家貪於食味、輕躁、不正語,此三種法,世間、出世間之所輕賤。是故知足不放逸行,捨於此法。是名沙門第四法也。
  5. 少欲知足,依止乞食,受出家法,唯受一食,不舉宿食。若舉宿食,心則貪著,不樂禪誦,貪著食味,恐後不得。如是少貪,妨沙門法,何況比丘多貪供養。若畜此法,為於愛網堅牢繫縛。是名沙門第五法也。
  6. 若有沙門大姓出家,少欲知足。我既出家已,不自說言:『我是某甲大姓出家。』亦教弟子不令宣說,若受法弟子、若出家弟子教令不說。恐諸施主多設供養臥具衣服、飲食醫藥。若我受取,妨於善法;若我不受,壞弟子心,若生瞋恚,妨其善法,於未來世得不饒益。如是之人知足受施,不為愛攝,心不散亂,於正法中生正念心,樂於林中修學禪觀,觀身循身觀,觀心循心觀,觀受循受觀,觀法循法觀。如是比丘於有為獄則能超越,以行少欲知足行故。是名沙門第六法也。
  7. 少欲知足,畏大利養。捨利養已,知何等法?若有比丘多有知識,樂多事務、樂多弟子、多利供養,貪樂請食,數見親舊。如是比丘修行之人,不應與之共為行伴至聚落中。何故不得與其相隨?恐放逸故。如是比丘樂於利養,眾人所知,同處行故,亦謂此人多貪無厭。以供養故,敬重其人,二俱妨礙。若多事比丘受他利養,若此行人不受其物,令多事者其心忿恚,言此比丘諂曲不實,誑於聚落諸施主等,謂是比丘內心貪濁。以是因緣,令他見者內自毀傷。是故少欲知足比丘不應與彼多事比丘同止共住、行來出入,以生過故。是名沙門第七法也。
  8. 少欲比丘怖畏生死,遠於利養,常念一心。云何知法?若在家時,種種技術,既出家已,不復自說。所謂醫方工巧、伎樂,如是種種技術,不自談說。何以故?恐諸施主知我技術,多致供養,妨沙門法。或以如是世俗技術,心樂習行,毀壞善法,不得一心、不得禪定,心不清淨,妨沙門法,自利利他亦皆損減,不能利益調伏弟子。是故應捨不說技術,是名沙門第八法也。
  9. 少欲比丘智慧之人,遠離供養。見塔寺中,若城邑內、若聚落中、若近聚落、若柵邑中、若近柵邑見有僧寺。若有眾多破戒比丘多欲無厭,多畜飲食,食不淨食,飲酒放逸,治生販賣不淨之物,出入財產,親近俗人以為知識,不樂住寺,多樂住於施主之家。少欲比丘不應與此多欲比丘共住一寺。若有欲得寂靜之心,欲離魔縛,不應住於如是之處。何以故?恐城中人、若聚落人、柵邑中人知諸比丘破戒行惡,謂我一人持戒第一,多施供養。「若我受此供養之物,不名少欲。若我不受如是利養,眾人嫌恨,亦令多人瞋恨施主何故以物乃施一人,不施多人?」知此過已,少欲比丘不應共於不淨比丘同處而住,是名沙門第九法也。
  10. 若有比丘得世俗通,能示異相,少欲比丘不應宣說。何以故?恐諸聞者謂我當是阿羅漢人,多設供養,妨沙門法,或失神通,壞少欲法。是名沙門第十法也。
  11. 若有比丘持佛舍利,從城至城,從村至村,從邑至邑,從鄉至鄉,以實神力示於世間。如是舍利是大福田,當設供養。如是比丘少聞無智,稱美讚歎少欲比丘,言此比丘多聞智慧,能為汝等演說正法。施主聞已,敬重舍利及多聞比丘,廣設供養。若此比丘受此供養,非少欲法。少欲比丘不應與此遊行比丘共行共住。何以故?諸施主等見此比丘不持禁戒,謂少欲者亦破禁戒。是故不應與破戒者行住坐臥,恐閻羅使獄卒縛故,恐放逸故。是名沙門第十一法也。
  12. 受乞食法,頭陀功德。無知識處遊行乞食,不行放逸,捨於著味,是名沙門第十二法也。
  13. 知足比丘受糞掃衣,知足受衣,畜陳故衣,於物知足,是名沙門第十三法也。
  14. 知足比丘能破魔眾,是名沙門第十四法也。
  15. 欲比丘獨行無侶,捨惡知識,摧破無始煩惱堅山,是名沙門第十五法也。

     由此觀之如是『十五者』即所謂眾生修十五法臨命終時不為閻羅使者所縛此為吾等學佛修道者不可不知。何以故?蓋眾生若能以如是十五法善修其心。以此因緣,調伏其心,臨命終時,將不畏惡道閻羅獄卒,不開惡道門,不斷正法,不為閻羅使者之所繫縛,隨意將去。

總而言之,眾生有多義:(一)眾人共生之義。如同《法華文句》曰:「中阿含十二云:劫初光音天,下生世間,無男女尊卑眾共生世,故言眾生。此據最初也。」(二)眾多之法,假和合而生,故名眾生。如同《法鼓經》曰:「萬法和合施設,名為眾生。」《注維摩經》曰:「生曰:眾生者眾事會而生,以名宰一之主也。」《大乘義章》曰:「依於五陰和合而生,故名眾生。」《大經慧苑疏》曰:「眾法成生,亦名眾生。」《法華文句》曰:「若攬眾陰而有,假名眾生。此據一期受報也。」(三)經眾多之生死,故名眾生。不曰眾死者,以有生者必有死,有死者必有生故也。如同《般若燈論》曰:「有情者數數生,故名眾生。」《大乘義章》曰:「多生相續,名曰眾生。」《法華文句》曰:「若言處處受生,故名眾生者。此據業力五道流轉也。」《俱舍光記》曰:「受眾多生死,故名眾生。夫生必死,言生可以攝死,故言眾生。死不必生,如入涅槃,故不言眾死。」願與諸仁者共勉之!2019930日星期一
妙音書院【http://blog.xuite.net/famscl/a -官網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famscl 的頭像
    famscl

    妙音書院

    famscl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