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題:云何為『眾生生三十三天柔軟』
眾所周知:『眾生』者,又名有情,即一切有情識的動物。集眾緣所生,名為眾生,又歷眾多生死,名為眾生,十法界中,除佛之外,九界有情,皆名眾生。至於云何為『眾生生三十三天柔軟』?依《正法念處經》開示:觀三十三天第十七地,名曰柔軟。眾生何業生彼天中?所謂
- 持戒人不殺不盜,生此天中。云何不殺?有諸眾生為貪財利,恣足五欲,斷毒蛇命,取其寶珠,以自供命。持戒之人不為此事,是名不殺,亦教他人令行不殺,乃至蚊蟻微細眾生亦不故殺。
- 云何不盜?不以盜心取人草土,乃至微細亦不故取,乃至他人所有書記,不以盜心書寫自用,是名不盜。
- 云何布施?是持戒人貧窮乏財,以無貪心,減身資分,施初禪人衣服飲食、臥具醫藥、資生之具,或施一食,或於僧寺平治僧地,令僧去來安隱無難。如是自行布施,亦令他人安住善道,勸於他人令捨惡業。
- 是持戒人不殺不盜,自利利他,以是因緣,命終生於三十三天。生此天已,受天快樂。其地皆以柔軟天繒以為敷具,遍覆其地,柔軟滑澤。若天行上,隨足上下,足躡則偃,舉足隨平。譬如大風吹水波起高下不定,風止則平,其地柔軟亦復如是。其地清淨猶如明鏡,若有工師、若工師弟子善能磨鏡,瑩拭明淨照顯眾像,若折一毛以為百分,於此鏡中皆悉了見。
- 此天地中見諸天子一切身分亦復如是,如彼明鏡清淨無垢,其地清淨亦復如是。其地復生希有之事:若諸天女心有所念,欲令天子共其遊戲,天子即於所住地中,自見書字,即與天女遊戲受樂。
- 其地復有希有之事:若天憶念一切所須,皆從地生。如是三十三天於柔軟地受天快樂,復往詣於遊戲之處。其遊戲處有大園林名摩偷迦,鈴網彌覆,無量寶樹以為莊嚴。於彼林中種種眾鳥、華果具足,五樂音聲遊戲受樂,五根境界受果報樂。
- 於其地中復有林樹,名曰婆羅,若諸天眾入此林中遊戲之時,樹則變小,令諸天女取果不難。其林皆是七寶所成,光明晃曜如日初出,以為莊嚴,無量種色華果莊嚴。
- 種種色鳥出妙音聲,以為莊嚴,如是眾鳥住於林中,出眾妙聲。於此林中受六欲樂,歌舞戲笑。捨此林已,復往詣於遊戲,名曰高聚,往至彼處與諸天女種種莊嚴歌舞戲笑。天子天女圍遶華池歌舞戲笑,飲於天味,無有醉亂。六味之果,隨念食之,其汁香美,飲之無失,天子天女皆共飲之。
- 復於異處有諸天女歌舞戲笑、鼓樂絃歌,簫笛箜篌種種樂器,與諸天子娛樂受樂,圍遶華池久受天樂。復有華池名一切意樂遊戲之處,天鬘莊嚴,栴檀塗身,散以末香,身出光明。以其自作上中下業因緣力故,隨心所樂,得三種報,生似業意。目之所緣,欲界天中一切諸地皆亦如是,若不如是,三種之報則不成就。當知如是三種之業,得是妙色端正莊嚴、天女殊勝。
- 此諸天眾於一切意樂園林之中遊戲受樂,貪著色聲香味觸等,不知厭足。放逸諸天復詣一切意樂園林作眾伎樂,與諸天女種種莊嚴,入彼林中歌樂音聲,歡娛受樂。無量河池莊嚴園林,處處皆見種種妙色,如是眼根受於色欲。又隨憶念聞眾妙音、種種愛聲,鼻聞種種上妙愛香,舌得種種殊異之味,隨心所念皆悉得之。
- 隨心所念,得種種觸,身心悅樂,隨意所念,樂法成就。如是天眾為愛所覆,放逸遊戲,如心所念,受五欲樂。乃至愛善業盡,命終還退,墮於地獄、餓鬼、畜生。
- 若生人中,常受安樂,常愛華鬘塗香末香,大富饒財,直心善心,一切眾生之所樂見,信受其言,眾人所愛,妻子具足,善行禮義不失儀式,所有財物,王賊水火所不能奪,王所供養,生大種姓。以餘業故。
由此觀之,如是『十二者』,即所謂眾生生三十三天柔軟,此為吾等學佛修道者不可不知。何以故?蓋『三十三天』者,梵語,忉利天Trayastrim%s/a,譯作三十三天。為欲界之第二天在須彌山頂上。中央為帝釋天,四方各有八天。故合成三十三天也。何等三十三?一者名曰住善法堂天;二者名住山峰天;三者名住山頂天;四者名善見城天;五者名缽私地天;六者名住俱吒天;七者名雜殿天;八者名住歡喜園天;九者名光明天;十者名波利耶多樹園天;十一者名險岸天;十二者名住雜險岸天;十三者名住摩尼藏天;十四者名旋行地天;十五者名金殿天;十六者名鬘影處天;十七者名住柔軟地天;十八者名雜莊嚴天;十九者名如意地天;二十者名微細行天;二十一者名歌音喜樂天;二十二者名威德輪天;二十三者名月行天;二十四者名閻摩娑羅天;二十五者名速行天;二十六者名影照天;二十七者名智慧行天;二十八者名眾分天;二十九者名住輪天;三十者名上行天;三十一者名威德顏天;三十二者名威德焰輪天;三十三者名清淨天。
總而言之,眾生有多義:(一)眾人共生之義。如同《法華文句》曰:「中阿含十二云:劫初光音天,下生世間,無男女尊卑眾共生世,故言眾生。此據最初也。」(二)眾多之法,假和合而生,故名眾生。如同《法鼓經》曰:「萬法和合施設,名為眾生。」《注維摩經》曰:「生曰:眾生者眾事會而生,以名宰一之主也。」《大乘義章》曰:「依於五陰和合而生,故名眾生。」《大經慧苑疏》曰:「眾法成生,亦名眾生。」《法華文句》曰:「若攬眾陰而有,假名眾生。此據一期受報也。」(三)經眾多之生死,故名眾生。不曰眾死者,以有生者必有死,有死者必有生故也。如同《般若燈論》曰:「有情者數數生,故名眾生。」《大乘義章》曰:「多生相續,名曰眾生。」《法華文句》曰:「若言處處受生,故名眾生者。此據業力五道流轉也。」《俱舍光記》曰:「受眾多生死,故名眾生。夫生必死,言生可以攝死,故言眾生。死不必生,如入涅槃,故不言眾死。」願與諸仁者共勉之!2019年9月15日星期日
妙音書院【http://blog.xuite.net/famscl/a 】 -官網
留言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