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華傳統文化代表作《四書》簡介(上)

 

 

 

  世界各族的祖先都留下了珍貴的文化遺產給後代子孫,令我們非常感恩。在今天交通進步、通訊發達的時代,地球變成一個村、變成了一家,使得我們能夠分享各族祖先的智慧與經驗的遺產,加以運用,更好的共同經營這個地球村、地球家。藉著今天倫敦祭祖大典的機會,我想跟大家分享中華傳統文化代表作之《四書》的簡介,希望有助於東西文化的交流互鑒,促進社會和諧與世界和平。

  中華傳統文化以儒釋道三家為代表,而《四書》則是儒家的代表。《四書》在從前是中國人必讀之書。《四書》開篇的幾句話都是最關鍵的話,是全書的宗旨,所以底下我就以《四書》的開篇第一章來進行介紹。

  《大學》開篇簡介

  《大學》一開頭就說:「大學之道,在明明德,在親民,在止於至善。」這裡講的「明德」,就是《三字經》上所說的「人之初,性本善」,也是佛法裡面所講的自性。「親民」的意思就是博愛大眾,在佛法講的是慈悲。「明明德」和「親民」都做到圓滿,就是「止於至善」。明德是大人之學,大道之體,本體;親民是相,現象;止於至善是作用,是用。明明德、親民、止於至善這三句話,把大人之學,體、相、用都說明白了,跟大乘佛法都能相通。

  現在人們的情況怎麼樣?現在我們的明德不明。所以老祖宗聰明,在「明德」上頭加上一個「明」字,這個「明」字是動詞,希望把我們的明德恢復光明;這是教育的目的,要恢復明德。以佛法來講,這是屬於自利,也就是要成就自己的德行與能力。恢復明德的方法就是要斷煩惱;如果煩惱不斷,明德就沒有辦法恢復。自利之後一定要利他,親民是利他,幫助眾生恢復自性的明德,然後才能止於至善,達到善的極處,究竟圓滿。誰做到止於至善?孔子做到了,老子做到了,都是止於至善的好榜樣。以上是《大學》的總綱領。

  綱領說出來之後,就要教方法。如何才能夠做到明明德、親民、止於至善?第一個要「知止」,也就是說,在這一生當中,你要有一個目標。每個人的人生目標不相同,但是這裡頭有個原則:無論從事哪一種行業,一定要專精,這就是知止。「知止而后有定」,目標確定之後,心就有固定的方向,不會朝三暮四;「定而后能靜」,方向確定之後,你才能靜得下來;「靜而后能安」,靜下來之後,你的心就安定;「安而后能慮」,心安定之後,智慧就生起來了;「慮而后能得」,智慧開了之後,你就得到成就。這個「得」是得什麼?得明明德、得親民、得止於至善,這些境界你都能夠得到。

  綱領和方法都知道了,修行從哪裡下手?從「格物」下手。「物」是什麼?是物欲,是欲望。世間人常講的「欲海難填」,你只要有欲望,你就不能止。「格」是格鬥,要跟欲望格鬥,要把欲望克制住。欲望是什麼?貪瞋痴慢、自私自利、名聞利養、五欲六塵的享受。凡人的欲望是無止境的。

  「物格而后知至」,革除欲望之後,本有的智慧才能開顯出來。格物是破煩惱障,致知是破所知障,這兩種障礙去掉之後,你的意才誠、心才正;誠意就是直心、就是至誠心,正心就是深心、大悲心。然後就能夠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就是親民和止於至善的功夫、效果就出來了。

  《中庸》開篇簡介

  《中庸》開宗明義講「天命之謂性,率性之謂道,修道之謂教」。什麼叫天命?本有的真心是天命,天是自然的、固有的。我們現前一念心性,這個真心本性是遍法界的,充滿整個宇宙,不生不滅,無有動搖,所謂「豎窮三際,橫遍十方」。三際是講的時間,過去、現在、未來,十方是講的空間;在無盡的時空裡面,心性沒有一處不遍滿,這就是《中庸》裡面講的性。

  「率性之謂道」,率性是講眾生有感,自性就有應。自性的大用就是能知能覺,見聞覺知,所以「感而遂通」,有感就有應。這個感應,佛法裡稱之為因果。這個感是什麼?起心動念是感;應,境界現前就是應。因果、感應相續循環這個理就叫做「道」,那麼就因果來講,善因感善果,惡因感惡報,這個是絲毫不爽,一點也不會差錯的。這是怎麼來的?本來就是這樣,自然而然的,這叫「道」,如是因就得如是果。

  「修道之謂教」,明瞭因果法則,你就依循著因果而修,斷惡修善,種善因得善果,最後你的果才能圓滿。種圓滿的因就有圓滿的果,這種修德跟自性的性德圓融成一體,所謂「性修不二」,這叫聖人之教,聖人的教誨。《中庸》講的理極為深廣,教導我們依照自性的道而行中和。所謂「致中和,天地位焉,萬物育焉」,能夠行中和之道,天地萬物就會處在自然和諧的狀態。《中庸》所講的道理是《四書》所依據的基本原理;不僅是《四書》,乃至整個聖賢教育,都是以這種吾人本善之本性為體的。從這裡可以看到,儒家的學問跟佛家所說的明心見性,都不外乎是讓我們恢復、回歸自己本有的明德、佛性而已。

  如何開始修道?印光大師有一段話說:「其下手最親切處,在於格物慎獨,克己復禮,主敬存誠。」「格物」就是格除物欲,「慎獨」是自己一個人獨處的時候也不放肆、也不隨便,還是認真格除自己內心的欲望,以期達到至善。這種慎獨的功夫很重要,能夠慎獨才會有誠意正心。「克己復禮」,「克己」是克服自己的習氣毛病,把自己的惡行、惡語、惡念格除乾淨;「復禮」是遵循古聖先賢的教誨。這些教誨不是古聖先賢故意弄出來、製造出來禁錮我們、規範我們的,這些教誨都是講我們心性中本有的性德,只是我們現在不能恢復性德,也就是不能明明德,就不得不先依靠聖賢教誨來修行。等到有一天能夠恢復明德,那你所做的無一不跟聖賢教誨相應,那時候聖賢教誨就沒用處了,全是你自己的心行。「主敬存誠」,就是你心中要有誠敬,聖賢學問是從誠敬入手。

  ——恭錄自空老和尚講演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famscl 的頭像
    famscl

    妙音書院

    famscl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