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題:云何為『菩薩寂照神變三摩地』
眾所周知:『菩薩』者,具名菩提薩埵Bodhisattva,又曰菩提索埵,摩訶菩提質帝薩埵。舊譯為大道心眾生,道眾生等,新譯曰大覺有情,覺有情等。謂是求道之大心人,故曰道心眾生,求道求大覺之人,故曰道眾生,大覺有情。又薩埵者勇猛之義,勇猛求菩提故名菩提薩埵。又譯作開士,始士,高士,大士等。義譯也。總名求佛果之大乘眾。如同《注維摩》曰:「肇曰:菩提佛道名也。薩埵秦言大心眾生,有大心入佛道,名菩提薩埵。」《大乘義章》曰:「菩薩胡語,此方翻譯為道眾生。具修自利利他之道,名道眾生。」至於標題:云何為『菩薩寂照神變三摩地』?依《寂照神變三摩地經》開示:云何名為菩薩寂照神變三摩地耶?所謂菩薩能
(一) 如實覺一切法通達其相。
(二) 通達無顛倒相,通達有顛倒相。
(三) 增益無顛倒相,損減有顛倒相。
(四) 不執自住地,不取他住地。
(五) 不恃怙壽命,於其生死而不流轉遍知諸事。
(六) 修奢摩他現前,修習毘缽舍那,觀業現前其心安住。
(七) 念無散動尋伺寂靜,遠不善品親近善品。
(八) 止息貪欲瞋恚愚癡,除去無明習近於明。
(九) 遍知因果遠離無知,永盡於愛永斷喜貪。
(十) 於佛決定於法無疑於僧深信,言無破壞和會密意趣向。
(十一) 遠離言辭美妙面貌端正,遠離味染不造諸惡,資助離繫遠離於繫。
(十二) 於世雜事不生愛樂,於其生死見深過患,於其涅槃見勝功德。
(十三) 由勝意樂樂般涅槃,無有諂曲無有幻誑,無有詐偽無詐語言,無詐現相無詐研求。
(十四) 常樂遠避財利恭敬,勇猛精進最極堪忍,無有懈怠永斷諸蓋。
(十五) 恒常欣遇十善業道,戒蘊無缺定蘊無動,無依而入等持等至。
(十六) 於能圓滿波羅蜜多無有厭足,靜慮解脫等持等至轉變自在。
(十七) 於諸神足隨樂遊戲,一切智智自在而轉善分別覺。
(十八) 性不愚頑性不瘖啞非他所使,長時事中性能遠離。
(十九) 得善士住不觀惡士,遠離愚夫欣遇聰叡,任持念力任持智力。
(二十) 不樂在家出家雜處樂居遠離,於空無相無願法中能正堪忍,於一切法如實通達。
由此觀之,如是『二十者』,即所謂菩薩寂照神變三摩地,此為吾等學佛修道者不可不知。何以故?蓋『寂照』者,真理之體云寂,真智之用云照。又『神變』者,神者,以天心而名,天然之內慧也。又神者,陰陽不測之義也,又妙用無方之義也。變為變動之義,又為改常事之義,又為變略之義,以天然之內慧,外示不測無方之變動改異。又『三摩地』者,梵語三摩地,華言等持,又云正心行處。謂眾生心行,從無始來,常曲不直,能修此定,心則端直,安住一境而不動也。
總而言之,『菩薩』者,佛教指上求佛法,下化眾生的聖者。在三乘中,菩薩高於羅漢而次於佛。菩薩標榜大慈大悲,普渡眾生,是大乘精神的象徵。北周‧庾信《五張寺經藏碑》云︰「如來說法,萬萬恒沙;菩薩轉輪,生生世界。」菩薩,乃是梵語菩提薩(Bodhisattva)的省音,意譯為「覺有情」、「道眾生」等。我國民間熟悉的菩薩有觀世音、大勢至、文殊、普賢、彌勒、地藏等。菩薩普渡眾生,往往變現各種「化身」,如觀世音菩薩就有「三十三身」。如同《法華經‧五百弟子品》謂︰「內秘菩薩行,外現是聲聞。」聲聞,即羅漢。唐‧白居易《送守實上人遊江南》詩云︰「無妨菩薩是船師。」船師,是「凡夫」身。此外,「薩(Sattva)除譯為「有情」、「眾生」外,亦譯作「勇猛」。因此,「菩薩」亦可釋謂勇猛求取佛道的聖者。願與諸仁者共勉之!2017年8月24日星期四
妙音書院【http://blog.xuite.net/famscl/a 】 -官網
留言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