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標題:何等為『菩薩首楞嚴三昧』

 

    眾所周知:『菩薩』者,具名菩提薩埵Bodhisattva,又曰菩提索埵,摩訶菩提質帝薩埵。舊譯為大道心眾生,道眾生等,新譯曰大覺有情,覺有情等。謂是求道之大心人,故曰道心眾生,求道求大覺之人,故曰道眾生,大覺有情。又薩埵者勇猛之義,勇猛求菩提故名菩提薩埵。又譯作開士,始士,高士,大士等。義譯也。總名求佛果之大乘眾。如同《注維摩》曰:「肇曰:菩提佛道名也。薩埵秦言大心眾生,有大心入佛道,名菩提薩埵。」《大乘義章》曰:「菩薩胡語,此方翻譯為道眾生。具修自利利他之道,名道眾生。」至於何等為『菩薩首楞嚴三昧』?

依《佛說首楞嚴三昧經》開示:何等是菩薩首楞嚴三昧?所謂

  1. 修治心猶如虛空。
  2. 觀察現在眾生諸心。
  3. 分別眾生諸根利鈍。
  4. 決定了知眾生因果。
  5. 於諸業中知無業報。
  6. 入種種樂欲入已不忘。
  7. 現知無量種種諸性。
  8. 常能遊戲華音三昧,能示眾生金剛心三昧,一切禪定自在隨意。
  9. 普觀一切所至諸道。
  10. 於宿命智得無所礙。
  11. 天眼無障。
  12. 得漏盡智非時不證。
  13. 於色無色得等入智。
  14. 於一切色示現遊戲。
  15. 知諸音聲猶如響相。
  16. 順入念慧。
  17. 能以善言悅可眾生。
  18. 隨應說法。
  19. 知時非時。
  20. 能轉諸根。
  21. 說法不虛。
  22. 順入真際。
  23. 善能攝伏眾生之類。
  24. 悉能具足諸波羅蜜。
  25. 威儀進止未曾有異。
  26. 破諸憶想虛妄分別。
  27. 不壞法性盡其邊際。
  28. 一時現身住一切佛所。
  29. 能持一切佛所說法。
  30. 普於一切諸世間中自在變身猶如影現。
  31. 善說諸乘度脫眾生常能護持三寶不絕。
  32. 發大莊嚴盡未來際而心未曾有疲惓想。
  33. 普於一切諸所生處常能現身隨時不絕。
  34. 於諸生處示有所作。
  35. 善能成就一切眾生。
  36. 善能識知一切眾生。
  37. 一切二乘不能測量。
  38. 善能具知諸音聲分。
  39. 能使一切諸法熾盛。
  40. 能使一劫作阿僧祇劫。
  41. 阿僧祇劫使作一劫。
  42. 能使一國入阿僧祇國。
  43. 阿僧祇國使入一國。
  44. 無量佛國入一毛孔。
  45. 一切眾生示入一身。
  46. 了諸佛土同如虛空。
  47. 身能遍至無餘佛土。
  48. 使一切身入於法性皆使無身。
  49. 一切法性通達無相。
  50. 善能了知一切方便。
  51. 一音所說悉能通達一切法性。
  52. 演說一句能至無量阿僧祇劫。
  53. 善觀一切法門差別。
  54. 知善同異略廣說法。
  55. 善知出過一切魔道。
  56. 放大方便智慧光明。
  57. 身口意業智慧為首。
  58. 無行神通常現在前。
  59. 以四無礙智能令一切眾生歡喜。
  60. 現神通力通一切法性。
  61. 能以攝法普攝眾生。
  62. 解諸世間眾生語言。
  63. 於如幻法無有所疑。
  64. 一切生處遍能自在。
  65. 所須之物隨意無乏。
  66. 自在示現一切眾生。
  67. 於善惡者皆同福田。
  68. 得入一切菩薩密法。
  69. 常放光照無餘世界。
  70. 其智深遠無能測者。
  71. 其心猶如地水火風。
  72. 善於諸法章句言辭而轉法輪。
  73. 於如來地無所障礙。
  74. 自然而得無生法忍。
  75. 得如實心諸煩惱垢所不能污。
  76. 使一切水入一毛孔不嬈水性。
  77. 修集無量福德善根。
  78. 善知一切方便迴向。
  79. 善能變化遍行一切諸菩薩行。
  80. 佛一切法心得安隱。
  81. 已得捨離宿業本身。
  82. 能入諸佛秘密法藏。
  83. 示現自恣遊戲諸欲。
  84. 聞無量法具足能持。
  85. 求一切法心無厭足。
  86. 順諸世法而不染污。
  87. 於無量劫為人說法皆令謂如從旦至食。
  88. 示現種種癃殘跛蹇聾盲瘖啞以化眾生。
  89. 百千密跡金剛力士常隨護侍。
  90. 自然能觀知諸佛道。
  91. 能於一念示受無量無數劫壽。
  92. 現行一切二乘儀法而內不捨諸菩薩行。
  93. 其心善寂空無有相。
  94. 於眾伎樂現自娛樂而內不捨念佛三昧。
  95. 若見若聞及觸共住皆能成就無量眾生。
  96. 能於念念示成佛道隨本所化令得解脫。
  97. 示現入胎初生。
  98. 出家成就佛道。
  99. 轉於法輪。
  100. 入大滅度而不永滅。

         由此觀之,如是『一百者』,即所謂菩薩首楞嚴三昧,此為吾等學佛修道者不可不知。何以故?蓋『首楞嚴三昧』者,梵語首楞嚴,華言健相分別;梵語三昧,華言正受,亦云正定。謂菩薩住是三昧,則於諸三昧行相、多少、淺深,悉能分別了知;而一切魔惱,不能破壞,是名首楞嚴三昧。是故菩薩於首楞嚴三昧如是無量悉能示佛一切神力,無量眾生皆得饒益。

總而言之,『菩薩』者,佛教指上求佛法,下化眾生的聖者。在三乘中,菩薩高於羅漢而次於佛。菩薩標榜大慈大悲,普渡眾生,是大乘精神的象徵。北周庾信《五張寺經藏碑》云︰「如來說法,萬萬恒沙;菩薩轉輪,生生世界。」菩薩,乃是梵語菩提薩(Bodhisattva)的省音,意譯為「覺有情」、「道眾生」等。我國民間熟悉的菩薩有觀世音、大勢至、文殊、普賢、彌勒、地藏等。菩薩普渡眾生,往往變現各種「化身」,如觀世音菩薩就有「三十三身」。如同《法華經‧五百弟子品》謂︰「內秘菩薩行,外現是聲聞。」聲聞,即羅漢。唐‧白居易《送守實上人遊江南》詩云︰「無妨菩薩是船師。」船師,是「凡夫」身。此外,「薩(Sattva)除譯為「有情」、「眾生」外,亦譯作「勇猛」。因此,「菩薩」亦可釋謂勇猛求取佛道的聖者。願與諸仁者共勉之!201788日星期二
妙音書院【http://blog.xuite.net/famscl/a -官網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famscl 的頭像
    famscl

    妙音書院

    famscl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