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題:云何為『菩薩行八十事乃諦逮得超日明三昧』

 

     眾所周知:『菩薩』者,具名菩提薩埵Bodhisattva,又曰菩提索埵,摩訶菩提質帝薩埵。舊譯為大道心眾生,道眾生等,新譯曰大覺有情,覺有情等。謂是求道之大心人,故曰道心眾生,求道求大覺之人,故曰道眾生,大覺有情。又薩埵者勇猛之義,勇猛求菩提故名菩提薩埵。又譯作開士,始士,高士,大士等。義譯也。總名求佛果之大乘眾。如同《注維摩》曰:「肇曰:菩提佛道名也。薩埵秦言大心眾生,有大心入佛道,名菩提薩埵。」《大乘義章》曰:「菩薩胡語,此方翻譯為道眾生。具修自利利他之道,名道眾生。」至於云何為『菩薩行八十事乃諦逮得超日明三昧』?依《佛說超日明三昧經》開示:菩薩行八十事乃諦逮得超日明三昧。何等八十?所謂

  1. 解眼空。
  2. 除耳聲。
  3. 無鼻嗅。
  4. 拔言著。
  5. 濟于識。
  6. 息貪婬。
  7. 休恚恨。
  8. 釋愚癡。
  9. 了色沫。
  10. 痛若泡。
  11. 想野馬。
  12. 行芭蕉。
  13. 識猶幻。
  14. 心本淨。
  15. 意喻夢。
  16. 念同像。
  17. 不見身。
  18. 不計人。
  19. 不有壽。
  20. 不保命。
  21. 四大空。
  22. 五陰無根。
  23. 六衰無原。
  24. 七識無主。
  25. 行慈心。
  26. 哀一切。
  27. 志和悅。
  28. 護諸根。
  29. 無憎愛。
  30. 離眾對。
  31. 不散行。
  32. 無合會。
  33. 無施不慳。
  34. 無戒不犯。
  35. 無忍不怒。
  36. 無進不怠。
  37. 無寂不亂。
  38. 無智不愚。
  39. 不廢俗。
  40. 不專道。
  41. 講說法。
  42. 不為身。
  43. 為一切。
  44. 無所著。
  45. 亦不斷。
  46. 亦無縛。
  47. 無所解。
  48. 行平等。
  49. 卻睡眠。
  50. 無諸蓋。
  51. 不受入。
  52. 不隨對。
  53. 心自解。
  54. 順佛教。
  55. 不違法。
  56. 不輕眾。
  57. 愍十方人。
  58. 如父嚴教。
  59. 若母撫育。
  60. 譬子順親。
  61. 恩如己身。
  62. 不自為形。
  63. 不為他人。
  64. 亦不為法。
  65. 行菩薩道。
  66. 弘雅志。
  67. 不為邪想。
  68. 無聲聞念。
  69. 無緣覺意。
  70. 不求望想。
  71. 棄彼此行。
  72. 一切無倚。
  73. 不見三世。
  74. 了三界本。
  75. 不心意識。
  76. 解道若空。
  77. 離去來今。
  78. 深入大慧。
  79. 一切本無。
  80. 行大善權。

        由此觀之,如是『八十者』,即所謂菩薩行八十事乃諦逮得超日明三昧此為吾等學佛修道者不可不知。何以故?蓋若菩薩遵修此等八十行者,則疾得至超日明三昧,譬如日出一時遍照,百穀草木仰天之類莫不成熟。逮斯定者等入一切上中下行無所不現而皆度之。如月盛滿消夜窈冥,以大定明進卻三垢想蔽用除而睹上道如大醫王,選採百藥以療眾病各各得愈,以無極慧隨眾本行而為說法,屏色痛想行識求使獲神通。又如船工御牢堅船,度人往還而無停滯,示現泥洹濟無量人,開化止處解三界空,順至終始救攝群萌。如雄師子隱乎林藪諸獸攝伏,獲斯定者開士獨步周旋三世,六十二見九十六徑諸墮邪者皆為降棄。

總而言之,『菩薩』者,佛教指上求佛法,下化眾生的聖者。在三乘中,菩薩高於羅漢而次於佛。菩薩標榜大慈大悲,普渡眾生,是大乘精神的象徵。北周庾信《五張寺經藏碑》云︰「如來說法,萬萬恒沙;菩薩轉輪,生生世界。」菩薩,乃是梵語菩提薩(Bodhisattva)的省音,意譯為「覺有情」、「道眾生」等。我國民間熟悉的菩薩有觀世音、大勢至、文殊、普賢、彌勒、地藏等。菩薩普渡眾生,往往變現各種「化身」,如觀世音菩薩就有「三十三身」。如同《法華經‧五百弟子品》謂︰「內秘菩薩行,外現是聲聞。」聲聞,即羅漢。唐‧白居易《送守實上人遊江南》詩云︰「無妨菩薩是船師。」船師,是「凡夫」身。此外,「薩(Sattva)除譯為「有情」、「眾生」外,亦譯作「勇猛」。因此,「菩薩」亦可釋謂勇猛求取佛道的聖者。願與諸仁者共勉之!201764日星期日
妙音書院【http://blog.xuite.net/famscl/a -官網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famscl 的頭像
    famscl

    妙音書院

    famscl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