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剛經講義節要述記(195

 

 

.「佛」之一稱,乃性相全彰之名。非同「如來」,但屬性德之稱。今曰『佛說』者,乃指般若則非般若。即名字以離名字也。明其雖不壞相,仍應會歸於性。

  『「佛」之一稱,乃性相全彰之名。非同「如來」,但屬性德之稱。今曰「佛說」者,乃指般若則非般若。即名字以離名字也。明其雖不壞相,仍應會歸於性。』此節是解釋經文『佛說般若波羅蜜,則非般若波羅蜜』。何以用「佛說」,而不用「如來說」?其中意義差別很大,此是學般若讀《金剛經》的人,不可以不知道的。佛此名稱,有時候專從相上說(如此處),因為下文接著「般若波羅蜜,則非般若波羅蜜」,有「則非」之名字,便把性相都包括在其中了。「般若波羅蜜」是相;「則非般若波羅蜜」是性。是故,看下文,上文佛說的意思就明白了。如果說「如來說」,是專講自性。此種句子在《金剛經》裡很多。此處的意思指「說般若即非般若」,其義很深。

  下文告訴我們,般若是名字,即名字而離名字相,方是真的會聽。不會聽的人著了名字相,便不解如來真實義。如來所說的一切經,所說一切法,最大的目的,希望眾生能從言說裡見性。我們聽佛說法,或者讀佛經,讀到見性了,才是佛對我們真正的期望。何以會聽經就見性,讀經就開悟?大澈大悟與明心見性是一個境界,即教下所謂的「大開圓解」。關鍵就在不著相;不著相即是會歸自性。

  唐朝時,禪宗惠能大師聽人念《金剛經》,聽到「應無所住,而生其心」,惠能大師就開悟了,而念經的人沒開悟。何以念經的人不開悟?念經人著相!著了「應無所住」的相;而生其心,著了而生其心的相。著相,焉能開悟。我們今天念這兩句,念上一千遍、一萬遍都開不了悟,原因是著相。他聽了何以能開悟?他不著相,即相離相,就開悟了。關鍵在此。真所謂「差之毫釐,失之千里」,著相與否,乃是迷悟之關鍵。一法不著相,法法皆不著相,才是真的。

  佛說般若波羅蜜,我們不著佛說般若波羅蜜之相,然而我們穿衣著穿衣的相,吃飯著吃飯的相,這不行,不著「佛說般若波羅蜜」,還是著了相。真正悟,是一悟一切悟;不可能只悟這一邊,那一邊沒悟。一迷一切迷!《印光大師文鈔》裡說了一件事,我印象頗為深刻。他說,有一位參禪的大德,是位在家居士,生平也相當自負,他在五燈會元上用功夫。宗門所講的千七百條公案,就是五燈會元裡的。他寫了一封信告訴印光大師,一千七百多條公案,差不多他都參透了,只剩幾條還不清楚。印光老法師回了他一封信,一千七百則公案,如果有一條參透,就全都參透了;還有一條沒參透,可見你完全沒有參透。這位老居士也很難得,收到印祖的信後,不參禪了,回頭老實念佛。知道此理的人不多,以為自己功夫了不起,必須遇到真正的行家指點你,方知自己全盤錯了。此處我們要留意,如果我們這個地方不執著了,其他地方還放不下,則一樣也沒有放下。一件事放下,件件事都放下、都看破,方是真正般若波羅蜜。

  相在不在?在!《金剛經》擺在我們前面,是文字相。會的人,即名字會歸自性;即色聲香味觸法會歸自性,無有一法不會歸自性。這就是真正見性,明心見性,真正得大自在!修行用功最重要的事,是懂得會歸自性。般若裡說「會歸自性」,即是法相所講的「轉識成智」。「智」就是自性;「轉」就是會歸。是故,我們將念頭轉過來,就會歸了。怎麼轉法?我們很想轉,就是轉不過來。常常讀經,將世緣天天看淡,就會轉了。世間五欲六塵、親情眷屬常常掛在心上,如何轉得了!世間人都以為那是人生中的大事,將它放在心上,其結果就是生生世世搞六道輪迴。生生世世跟這些眾生搞報怨、報恩、討債、還債,沒完沒了!是故佛說「可憐愍者」。

  眾生不知事實真相是剎那九百生滅業因果報的相續相,是生命的幻象而已。我用此話把真相說出,根本不是事實,根本沒有存在。相續現象何以相續?人的妄想相續。相從心想生的,佛在大經中常講,「一切法從心想生」。我們中國文字好,充滿智慧。「心」上動了念頭,就有個「相」;「想」就是心裡有個相。佛教我們離相,相離開,只剩下心,真心就現前。是故,離相不是離外面的相,而是離心裡的那個相。「心」上加個「相」,真心就顯不出來,變成「想」,即是妄想。妄想生起幻象,想得久,相就好像連續很久;什麼時候不想,它就斷了。所以,永嘉大師講得好,「覺後空空無大千」。覺了之後就不想了;沒有妄想,大千世界就沒有了。大千世界就是六道輪迴。沒有六道,其餘的,最低限度是四聖法界。契入更高,則是一真法界,才是事實真相,方是真正的會歸自性。

  懂得會歸自性的人,那一法不是自性?法法皆然,無一不是。穿衣吃飯、工作、待人接物,頭頭是道!什麼是「道」?心性是道。左右逢源,什麼是「源」?心性是源。頭頭、左右都是明心見性。那就是一真法界的生活。一真法界沒有離開現實生活,什麼是一真法界?《華嚴經》上講的「理事無礙、事事無礙」,外境是無障礙的法界。障礙在那裡?在妄想、執著。佛在大經上告訴我們,佛與大菩薩們住一真法界,住不思議解脫境界。三千年前,釋迦牟尼佛示現在世間,為我們講經說法三百餘會,試問,他是不是住一真法界?是的,確實住一真法界。當時許多人跟釋迦牟尼佛住在一起,面對面,手牽手,佛住一真法界,牽手的人住六道輪迴,此即事事無礙。

  地藏菩薩的學生成佛的很多。《地藏菩薩本願經》一開端,十方諸佛都來集會,那些諸佛全是地藏菩薩的學生。菩薩弘願弘深,「地獄不空,誓不成佛」,是故他永遠作菩薩。他若想成佛,隨時就成佛了。他在地獄度眾生,是住一真法界,不是住地獄。他在地獄裡,地獄相並沒有改變,在地獄裡受罪的是地獄眾生,菩薩住一真法界。

  由此體會得「會」,會十法界,歸一真法界;會一切事理,歸一真法界。宗門稱之為「參」,「參」是細心體會之意。「會」是融會。怎樣「融」,怎樣「會」?心地清淨,一塵不染。心上還有一物,就沒有辦法。「本來無一物」。無一物就「會」;有一物就不「會」,關鍵在此。清淨心是自己的真心,有一物在,就變成妄心。妄心就現妄境界;真心就現一真法界。

  >>續載中……

  (《金剛經講義節要述記》講於1995.5新加坡 佛教居士林及美國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famscl 的頭像
    famscl

    妙音書院

    famscl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