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經講記──菩薩的境界
菩提薩埵
「菩提薩埵」即菩薩的全稱,梵文作bodhisattva,它的意思,舊譯為「大道心的眾生」,新譯為「覺有情」。我將它分為兩項來說明︰一是原始聖典中所說的菩薩,二是大乘經典中所說的菩薩。
在原始聖典中的菩薩有兩個階段︰一是指釋迦世尊從出生、修道,到成佛之前的時期,稱為菩薩。其次,在釋迦世尊往昔生中,一生又一生地以種種不同的形象和類別,捨生受生,受生再捨生,這樣的階段也稱為菩薩。「本生」裡記載釋迦世尊於過去生中,曾做過國王、做過太子、做過猿猴、做過烏龜,還有鹿、鸚鵡、象,乃至巨大的魚等等。
佛教將一切佛經分為十二種類,名為「十二部」,其中第六部叫「本生」,述說釋迦世尊未成佛前,生生世世以不同的身分、不同的眾生類別來教化廣度眾生的故事;另有一種專講佛弟子們在過去生中的種種因緣,則稱為「本事」。
下面舉幾則「本生」裡的故事︰曾經有一個國家鬧旱災,當地的人民無食物可吃,已到人吃人的地步。後來連人肉也沒得吃,釋尊看到這樣悽慘的情況,就化身為一條巨大的魚,魚身像一座肉山,讓人剮他的肉充飢。由於被剮過的肉又會馬上長回去,因此他忍受了千刀萬剮的痛苦,終於把快要餓死的人民都救活了。另外,大家比較熟知的故事還有︰「九色鹿」入河救溺水的人,度他發心的故事;「捨身飼虎」是說釋尊有一生曾身為某一國的三太子,在寒雪紛飛的山林中,看到一隻母老虎,餓得癱在地上奄奄一息,身旁尚有七隻出生不久的小老虎繞在母虎的四周要吃奶,如果母虎餓死了,那七隻小老虎也必跟著餓死。這位三太子發了大悲心,用乾竹刺頸,走近母虎,讓母虎舐他的血再吃他的肉,結果因此救了母虎和七隻小虎的生命。
捨己利人的就是菩薩,但在原始聖典中,被稱為菩薩的只有釋迦牟尼佛和彌勒菩薩,彌勒菩薩是繼釋尊之後下一尊將在娑婆世界成佛的菩薩。
大乘聖典中有四種人被稱為菩薩︰第一,諸佛在尚未成佛前的因地,都稱菩薩。第二,凡人從初發菩提心到成佛前的階段,也稱菩薩。例如經中記載過去劫中,有國王在世自在王佛所出家,號法藏比丘,於佛前初發無上菩提心,就是菩薩,他是西方極樂世界的教主阿彌陀佛的前身。第三,在《梵網經》、《菩薩瓔珞本業經》、《華嚴經》裡,皆把菩薩分成不同的階次,從凡夫菩薩到賢位、聖位、等覺、妙覺,共有五十二個階位,都稱菩薩。第四,於原始的《阿含經》中說菩薩要修六度,即六波羅蜜,又可延伸為十波羅蜜。凡夫修六波羅蜜,初地以上的十地菩薩每一地修一波羅蜜,稱十波羅蜜;而且每一波羅蜜又含攝無數的波羅蜜。波羅蜜即「到彼岸」、「超度」之意。用種種方法使眾生從生死苦難的此岸,到達不生不死、菩提和涅槃的彼岸。這些方法總計有八萬四千法門,所以六度之下常接兩個字-萬行,六度攝萬行。另外,又可以用四句話來含攝萬行,那就是〈四弘誓願〉︰「眾生無邊誓願度,煩惱無盡誓願斷,法門無量誓願學,佛道無上誓願成。」
諸位,我們每天課誦時都念〈四弘誓願〉,這樣算不算菩薩了呢?當然算。可是,菩薩要像釋迦牟尼佛在因地的捨行一樣,難忍能忍,難捨能捨,做得到嗎?我們眾生非常可憐,人家稱呼自己是菩薩時,就蠻歡喜的,但是要叫自己去行菩薩道的時候,就捨不得了。
曾經有一位居士受了菩薩戒之後回到農禪寺來,就自稱「本菩薩」如何如何。我想這個人真了不得,戒場一下子把他從凡夫變成菩薩了。我也不能說他錯,戒場的法師說︰「受了菩薩戒就是初發心的菩薩。」本來沒什麼不對,但他找我時,竟然說︰「師父,你比丘是小乘,我現在是菩薩,所以我是在家菩薩,你是出家羅漢。」我問他︰「你的戒師是誰?」他說︰「也是羅漢。」這就是沒有弄清楚,菩薩有在家,也有出家菩薩;沒有說做了菩薩就不准出家,這是沒有道理的。
另有一位居士對我說︰「菩薩一定是在家人。」我說︰「菩薩也有出家人。」他搖頭說︰「不,在家人。」我再問他︰「你怎麼證明菩薩是在家人?」他說︰「觀世音菩薩有頭髮。」接著,他更提出怪論,說︰「出家人應該拜在家人、拜菩薩。」這都不是正信的佛教徒,沒有真正懂得佛法。
須知大菩薩並無所謂在家、出家的分別,只不過有時示現在家相而已。事實上,菩薩多半示現天人相、梵天相,他們已離欲界的淫欲,沒有男女的性別,所以也就沒有在家出家的問題。只有欲界凡夫才有在家、出家,男男女女的問題。總之,我們人間只要發心捨己為他,就是菩薩了。
留言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