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社論法治觀念、國家認同和生命教育

 

 

2015/8/17

|

作者:

|

點閱次數:171

|

環保列印

       
       

字級:

  

 

 

 

學生反課綱風波,在教育部允諾新舊課綱並行、爭議內容不考、並對闖入教育部的學生全面撤告之下,終於暫告段落。

然而遺留下的法治觀念、國家認同及生命教育課題,卻是整個社會忙著口水戰之時,全然忽略的重要功課。

本報早在七月二十五日,便曾發表以〈青年學生請冷靜思考〉為題的社論,呼籲同學們先要對課綱微調的程序及內容搞清楚,更要明白現行法律對課綱制定及調整的規定,避免隨風起舞,淪為政客及媒體利用的工具。當時,已發生學生好幾次到教育部潑漆、破壞鐵門……等侵擾事件,並趁著深夜偷襲教育部,闖入部長辦公室。媒體訪問參與占領行動的學生,用這麼強硬的手段,到底訴求為何?許多同學竟也支支吾吾,說不出個道理,就像是來參加一場派對,一點也不覺得自己正在挑戰法治的界線。

這正是我們必須重視的,青年一代已喪失法治觀念。過去我們常說,自由與放縱看似相同,卻有絕對不可混淆的紅線,如何保障個人自由而不失序,靠的就是法治。民主政治要能穩定發展,基礎也在於法治。很不幸地,自從去年「太陽花」運動占領立法院,攻占行政院之後,法治的紅線就被跨越,創下了「只要敢衝、敢占領」,就可以操控民主政治的民粹惡例。此例一開,就如同潘朵拉的盒子,一旦開啟,後果必是沒完沒了。

七月三十日,反課綱學生林冠華輕生的悲劇震驚社會,林母傷心地表示,兒子的死與課綱無關,希望大家不要做過多的操作,讓家人低調處理後事。然而,當晚反課綱學生就在多個職業抗議團體的協助下,翻過了圍牆,占領了教育部廣場。至此,單純的反課綱議題,已經變成了要求部長撤告、部長下台、撤回課綱的政治事件。社會輿論不理會林母的呼籲,不斷地將林冠華的死和政治做連結,教育部長希望藉由提告樹立法治典範,也成了萬惡不赦的眾矢之的。

反課綱學生雖然強調包容多元史觀,只是質疑課綱微調的程序黑箱,但是且不論教育部一切都是依法行政、監察院也認定微調合法,事實上學生們更反對的仍是微調的內容,所以數度批評新課綱「傷害台灣主體性」,更在教育部長到學校溝通時打出「去你的中國」看板、在教育部前展示「中華民國滾回中國」的巨幅標語。然而,新課綱僅只是加入「漢人來台」、「中華民國光復台灣」、「慰安婦是被迫」……等等,又何來破壞台灣主體?

如果,台灣主體必須等於去中國化,是昧於史實,是數典忘祖。尤其關於台灣地位及兩岸關係的用詞,由於台灣的歷史背景及政治環境,造成意識型態紛呈,各種見解歧異,那就更應該遵循中華民國憲法的定位,作為超越黨派的依據,這也就是國家認同的重要。

讓我們最感惋惜的,仍舊是一條年輕生命的消逝。令人擔憂的是,台灣社會還來不及對此做深刻的省思,許多年輕人又在極度政治化的言論煽動下,隨口就揚言要用生命要脅政府,把死當成兒戲,教為人父母者情何以堪?反課綱學生雖已撤場,但遺留下的問題,才是後續我們必須努力去撥亂反正的。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famscl 的頭像
    famscl

    妙音書院

    famscl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