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麼是情?
在我們的生活中,似乎離不開情,無論是男女的愛情、家庭的親情或是朋友的友情,情都與我們密切相關。情可以產生正面的能量,創造美好的人生;也能成為困擾你我的苦果,如愛恨交集,苦不堪言!我們該如何面對世間情?
聖嚴法師以佛法的智慧,將你我生活中遇到的問題,如:自我情緒管理、婚姻相處、親子關係、交友原則、愛情本質等,轉化為78帖心靈良方。這些觀點簡單易懂,卻能點醒紅塵俗世的我們,開啟對於情、對於人生的不一樣的體驗。就如書中所說:「要從『有情』而成『菩薩』,如此就成為『覺有情』了。」
「情」是什麼?
對於有情世界的探索,始終是古今中外文學作品的重要主題,無論是家庭親子的親情、同儕朋友的友情,或是男女之間的愛情,甚至人際之間的相處,都令人玩味再三。甘甜美好的情感,可以使生命繽紛多采;而仇恨悲苦的情感,就像風雲起伏般陰晴難測,往往人生轉折就在一念之間。
當我們敞開心胸去覺察、去感受時,人間處處皆有情,我們應該如何去面對世間情,而不為世間情所役使?聖嚴法師在書中提出:「山不轉路要轉,路不轉人要轉,人不能轉則心念要轉」、「經營家庭不需要去計較自己付出多少,只要自己奉獻得愉快,也覺得幸福,就足夠了」、「情緒是要化解、調節,而不是發洩」等觀念,這些從生活體察中淬煉出來的智慧法語,在字裡行間俯拾皆是。
此外,聖嚴法師也針對我們生活及情感上的諸多疑難,例如:「情」一定是苦的嗎?什麼才是真正的愛情?如何才能做好情緒管理?父母的「望子成龍,望女成鳳」心態等問題,運用佛法的智慧,提出了實用的解答與超越有情煩惱的人生新視野。
書中七十八則問答,內容涵?#92;自我情緒、親情、愛情、友情、兩性等方面,法師的解答宛如一帖帖的心靈良方,引領我們在面對世間各式各樣的情感時,激盪出不一樣的生命態度。這部「覺情書」,能讓我們走出生命的層層疑惑,不再為情所困。
【調伏與轉化】篇
問:
情緒沒有了,便能產生智慧和慈悲,能不能說有了智慧和慈悲,就懂得如何控制和安撫情緒?
答:
要安撫自己的情緒很不容易,如果情緒已經升起,要再設法安撫下來是相當困難的。這時候,只有想辦法趕快脫離使自己產生情緒的環境,遠離不舒服的狀況,讓心安靜下來,保持頭腦冷靜,慢慢地情緒就會穩定下來。如果不趕快迴避,就不容易按捺住已升起的情緒。
面對不同於平常的狀況,如果會使自己痛苦、興奮或是忿怒,此時最好的方式就是遠離當下的情況。若與人發生爭執,正在氣頭上的雙方都覺得自己有理而繼續爭吵,此時勸架的人無論如何得要拉開雙方,讓彼此聽不到叫罵聲、看不到表情,等雙方都冷靜下來,情緒就安定了。
所以,衝突發生的時候,最好有第三者來勸一勸,如果自己有智慧,不妨先道歉,說聲:「對不起,我相信你有理,不過我也有點不高興,現在我們都在生氣,有理也說不清,能不能等一會兒彼此冷靜下來之後,大家再好好談。」如果能這樣處理問題,會比較好。
問:
一般人並不懂得管理、控制情緒的方法,請法師告訴我們,如何才能做好情緒管理。
答:
對於情緒,最好能夠化解、融化,我們講消融情緒,而不要控制情緒。
控制情緒是指有情緒卻不讓它發出來,拚命地彆住,彆久了就會爆炸,爆炸的時候可能發瘋、發狂,發生傷害自己也傷害他人的事。這就好像鍋子裡面裝滿了水,在下面加熱讓整鍋水沸騰,上面卻還用?#92;子緊緊?#92;起來,這樣不讓熱氣散發出來,鍋爐可能會爆炸。所以,一定要採用疏導的方式,讓它有發洩的地方。
而消融情緒的方法有二種,一是發洩情緒,另一是疏導情緒。疏導是讓情緒有個柔和的出口,而這個出口是用來化解情緒,並不是讓情緒爆發出來。
至於怎麼化解呢?我經常告訴大家,不要只是眼睛老是看著、耳朵老是聽著、心裡老是想著,而要趕快脫離讓自己產生情緒的情境,然後藉由念佛、數息或打坐、拜佛來分散、移開自己的注意力。這樣就是在化解情緒,而不是控制情緒。
【走在婚姻的道路】篇
問:
既然沒有不做怨家的婚姻,那麼在婚姻中遇到衝突和不愉快時,應該怎麼處理?
答:
大部分的婚姻都是在恩恩怨怨之間,你讓我、我讓你,你傷害我、我傷害你,但是為了家庭、孩子或是自己的面子,還是維持著婚姻。一直到老了以後,吵架的機會才會減少,這是因為年紀已經老了,沒什麼好堅持、沒什麼好吵的了。年輕的時候不吵架、不埋怨,不在背後說壞話,那是很難。
因此,夫妻之間並不完全都是好的感情,也有不好的感情,生活在一起也是會有情緒。譬如在愛情裡彼此會想要佔有對方,有佔有的欲望就會有妒嫉。妒嫉不一定是因為感情裡出現了第三者,有時對方才能比自己好,或某方面表現得很出風頭,都會引發妒嫉心。
除了妒嫉,有時還會有自卑。跟對方相處的時候,感覺自己什麼都不如他,或是對另一半有意無意的露出驕傲、傲慢的態度,傷害了對方的自尊等,類似的傷害在婚姻裡滿多的,但是為了種種原因,都容忍下來了。凡此種種,足以說明在愛情的過程之中,還是會有情緒。
無論是汽車或是機器,都需要潤滑油,而感情就是人與人之間的潤滑油。此外,人跟物之間也有感情,譬如說人和狗、貓等寵物之間,或是花草、樹木,只要因喜歡某些東西而想跟它相處,這都是感情!這種感情比較持續、穩定,是支撐生命的一種力量,這也是很好的一種調劑。
沒有感情生活的人,是非常?#92;燥的。太理性的人什麼都講道理,一副冷冰冰的樣子,跟這種人相處很不舒服。反之,人與人相處時,若覺得自己讓一點沒關係、吃點虧沒關係,因為我喜歡他、我愛他,所以願意為對方奉獻,為對方多吃一點虧,也願意為對方多承擔一些,這就是一種互助、互補。夫妻之間是這樣,親子之間是這樣,甚至於朋友之間也是這樣,那麼,我們與人之間的相處,便不致產生惱人的情緒了。
【父母的?#92;課】篇
問:
中國人常常會用「血濃於水」來表示親情的重要性,親情的本質是什麼呢?此外,眾生皆有情,我們該如何看待這些「情」?
答:
包括人類在內的所有動物,都有親子關係,這是與生俱來的感情。「親」的意思,一種是指「血親」,另一種則是「親近」的意思。「血親」就是血濃於水,有血緣的關係,而小鳥、小狗等動物都有親子感情,何況是人!孩子就像是自己肚子裡的一塊肉,要懷胎十個月才能生出來,但即便是將領養的孩子扶養長大,也是親情。
至於「親近」的意思,是指雙方經常在一起,時間相當長,互動關係非常密切,彼此之間成為一種生命共同體,此時親情便產生了。這種親情,就像師生、師徒關係,或是人和寵物之間的關係,彼此會有倚賴和依戀。
眾生皆有情,最重的是親情,其次是愛情,再來是友情,這是眾生的三種情。親情是最基本的,是生命的基礎;愛情是兩個生命結合的一種關係;友情則是互動的,可以互相幫助、互相支援,你需要我、我需要你,就產生了友情。此外,對佛教徒來說,還有一種情叫做道情。道情就是彼此在修行的道路上相互鼓勵、相互扶持,稱為道侶或道友。
在這四種情裡面,除了道情之外,還有親情是沒有條件的,不會要求什麼回饋。雖然中國有「養兒防老,積?#92;防飢」的說法,但這只是一種較為?#92;利的概念,通常父母對兒女的養育很少會真的這麼想,把養孩子視為投資、保本,有這種想法的人並不多。因此,我們也可以流水來比喻親情,水是順流而下,就像是父母對孩子的感情是沒有條件、不求回饋的。
問:
在這個變化的時代裡,我們可否用佛教的義理和智慧,建立新的親子關係和觀念?
答:
當孩子小的時候,是親子關係,但當孩子成熟以後,則可以轉變為朋友關係。這個朋友關係當然和孩子同年齡的朋友不一樣,可是在態度上,父母應該要把孩子當朋友看。至於在親子關係中的雙方,一定要多為對方設想,也就是父母要為孩子設想,孩子要為父母設想。
父母有父母成長的時代和環境背景,他們可能很嘮叨,觀念可能很老舊,但是無論如何,還是要感謝父母,因為他們是好意的。至於是不是接受他們的想法,當下要說「是」,事後還可以再慢慢商量,這樣比較不會讓父母傷心。
而兒女的天地和他們朋友的天地,與父母的都不一樣,兒女所接觸到的環境、知識,也和父母不一樣,因此想法不一樣是正常的,父母應該要諒解他們。
假如父母很謙虛,對於兒女們做的事情能夠跟著學習、瞭解,和孩子們玩在一起,多瞭解孩子的想法,就可以做他們的朋友。至於兒女則要瞭解父母是如何從他們那個時代的背景和環境歷練過來的?他們為什麼有這種想法?瞭解以後,就可以陪父母談話、聊天。
過去,我常常跟我的師父東初老人聊天。我師父的教育方式和做法較傳統,但是思想非常開明。我和他談話時,都是請教他,聽聽他在那個時代是怎麼想的、怎麼做事情的,瞭解之後從中學習,對我來說,那些知識和經驗都是寶。我跟師父談話的時候,他覺得我是知音,他不會覺得我是小孩子,什麼也不懂。所以他們上一代的事情,他的朋友,以及那個時候的觀念,我都知道一些,因此我和我師父之間的互動十分良好。
※※※已得授權轉載自『法鼓心靈電子報』,版權屬法鼓文化事業有限公司【 http://www.ddc.com.tw 】所有,非經彼授權,不得轉載。
- Apr 15 Tue 2008 17:36
轉載-什麼是情? 文/聖嚴大師
close
全站熱搜
留言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