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會篇台灣社會充滿生命力

2008/1/24 | 作者: | 點閱次數:17 | 推薦朋友 | 新聞評分 | 環保列印


台灣社會的內在矛盾,可以從兩方面去觀察。一是經濟主導形成的矛盾,那就是M型社會的愈益惡化,富者愈富,貧者愈貧,中產階段日漸萎縮。二是政治兩極化所促成日益嚴重的社會暴戾之氣。

所得分配不均構成M型社會的原因,當然與全球化、技術進步,以及新興國家生產與貿易體系國際化有關,尤其是新興國家提供的「非技術性勞力」,對工業國家都造成勞工階級的失業或減薪。台灣則是產業為了生存,外移到工資低廉的國家,丟下了大量勞工望天興歎。高科技業的蓬勃發展,又產生了一批科技新貴。而這批新貴畢竟是社會中的少數,他們勉強支撐著這個社會不致崩塌,但不足以促使這個社會向中產為主的正常狀態。

M型社會演化下去,其結果就是中間消失而兩端對未來都缺少希望。窮困的一端不抱希望易於理解,富的一端由於社會的畸形而產生的不安全感,也導致了他們內心空虛而無所適從。社會劇烈變化,使每一個人都不知明日將是什麼景色:經濟發展是否會停滯?政府財政是否會破產?產業是否會在全球競爭下失敗?社會治安是否會惡化?下一代要受怎樣的教育方能生存?每一件與未來有關的事,都處在不確定的狀況下,這種集體焦慮感,使不論貧富都無法生活得快樂滿足。

台灣的政治環境如同經濟環境,也成了M型狀態。藍綠互相惡鬥,輕忽中間路線與中間選民。古今中外無一例外,凡是政治鬥爭愈益惡化之際,也就是民不聊生之時,不僅經濟破敗,百業凋零,更為嚴重的乃是人心失去方向,社會失去道德的準繩,人與人間失去互信。

台灣的政治惡鬥,所幸為時不長,而人民覺醒尚早,以致此次立委選舉,已露一線曙光。尤其是台灣的社會中,儘管政治對立嚴重,但社會中另一支柱—宗教,卻能在紊亂中發揮安定的作用。不論佛教、基督教、本土宗教,近數十年來在這塊土地上,散發出善的種子,安定了無數人心,也扶持這個動搖的社會,使它不致傾倒,尤其是在政治惡鬥以及經濟不振的情況下所形成的一股暴戾之氣,獲得了祥和與溫暖的雨露。

宗教為不安的社會帶來希望,宗教的社會工作者也在默默地照顧成千上萬不幸的人。還有許多教育家、社會工作者,都不顧社會的紛擾,默默耕枟,保住台灣的動力與元氣。他們有的深入原住民社會去做義工;有的走進貧困的社區,為他們解決生活的因厄,有的則從事山林保育工作,為環保盡一己之力;有的則專為偏遠地區的貧童補身;也有人把劇場直接送到偏遠鄉鎮,讓那裡的孩子們都有接近藝術的機會。

台灣的生命力深藏在民間,在社會基層,只是被大環境框住了,好像悶在大悶鍋裡,只要不去理會那些無聊的政治口水,社會會更有信心,人們也會覺得更有希望。

(五之五)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famscl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