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觀點》高雄港排名退步的警訊

2007/12/6 | 作者: | 點閱次數:29 | 推薦朋友 | 新聞評分 | 環保列印


最近有兩則關於高雄港排名的報導,看了令人憂心不已。一是荷蘭鹿特丹港表示貨櫃裝卸量已經突破一千萬TEU(二十呎標準貨櫃),首度超越高雄港,高雄港的「老六」地位岌岌可危!另一是交通部的統計指出,高雄港今年貨櫃量可望突破一千萬TEU,表面上比去年成長,但高雄港務局承認,在鹿特丹與杜拜快速成長下,高雄港排名,未來甚至將被擠出十名之外。

國際港口的排名雖未必能完全反映國家的競爭力,但就台灣具有中樞地理位置,及高雄港屬於深水港的優勢而言,高雄港的排名竟然連年下降,明顯反映台灣經濟地位的每下愈況的事實。

高雄港最好的成績出現在二○○○年,當時其貨櫃量在全球排名第三,僅次於香港與新加坡;到了二○○三年被上海超越;七年後,新加坡挾地理優勢和完善的服務體系,囊括中南半島與印度的轉運貨櫃量,穩坐全球龍頭,上海則躍居第二,香港也居第三名。高雄港則被歐陸市場的鹿特丹超越,掌握「中東轉運化」而大量成長的杜拜也急起直追,預測高雄港的排名年底甚至可能掉到第八名。

如果分析台灣成長與產業經濟資料,更令人憂心。高雄港雖然今年比去年成長約百分之五,但前年還出現負成長,都比不上其他國際大港動輒兩位數的成長速度。由於無法「三通」的自我設限,政府推出的「境外航運中心」作法,本來都靠廈門與福州的轉口貨撐場面,但在廈門快速國際化後,國際航線已直接拉到廈門港,未來更將納入福州港,這兩地載貨不需再經由高雄港,迅速取代了高雄港的貨櫃轉運功能,也帶走了高雄港重要的客戶,使得境外航運中心也將名存實亡,進入高雄港的船型及數量都減少,碼頭的使用下滑,貨量減少自然不可避免,使得高雄「物流園區」的發展失敗,連帶的也造成高雄市和南部的區域經濟失業率偏高、房地產不振等結果。同樣的問題,一樣發生在台灣的幾個國際機場,例如桃園機場的客貨量也節節敗退給國際競爭對手。

如果要追究台灣經濟不振和高雄港競爭力節節敗退的責任,當然是「政府」,而高雄港如果要力挽狂瀾,最需要檢討改進的當然就是政府的不「三通」等幾近「鎖國」的政策。眾所周知,從「戒急用忍」,到今日的「積極管理,有效開放」,可以「對中國大陸無效,對台灣有害,對競爭對手有利」一句話總結,因為這些鎖國政策不但自縛手腳,把自己「邊緣化」,傷害台灣自己的經濟和競爭力,也無法抵擋中國大陸快速成長的事實,更讓日、韓等競爭對手有機可乘,取得中國大陸市場的先占權。長此以往,不但使台灣的經濟低迷不振,也危及了「國家安全」。

我們呼籲,政府應承認「戒急用忍」以來兩岸政策的不當,並體認其對台灣經濟和安全的妨害,在拚民生經濟優先的前提下,在政治上不要製造兩岸衝突的因素,在政策上更應積極加速三通,才能有效提振台灣的經濟情勢。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famscl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