轉載-為何一上班就心不安?
↑TOP
有些人在平常時候,心還可以比較安定,但是只要到了工作場所,心就開始不安了。在工作環境裡之所以心不安,可能是你根本不喜歡那份工作,也可能工作太繁重,或同事帶給你困擾、你那天心情不好,也可能早上起來有點感冒受涼,到辦公室後昏昏沉沉的,可能的原因很多,若能找出癥結,問題就比較好處理。
*只要盡心盡力就好
如果是上班前剛跟先生吵了架,這就很容易解決,只要想:既然現在先生不在這裡,不需要把家裡的壓力帶到辦公室來。如果是感冒引起心浮氣躁,頭腦、胃都不舒服,眼澀背疼,整體表現很差,這時候更不必難過,要知道身體不好時本來就是會這樣,不必勉強,可以念阿彌陀佛聖號來安定身心,或是心平氣和地告訴自己:我現在感冒不舒服,只要盡心盡力就好,接受身體不舒服的現況,心情也就不會那麼不安了。
如果原因是跟同事發生不愉快,你就想:他大概身體不舒服吧!也許今天跟家人發生了不愉快,或是他有心事,也可能是工作得不很順利,所以給我臉色看;或是這個人性格一向如此,只要碰到他,就令人不舒服。明白這是客觀環境的問題,不是我的問題,心裡還會不安嗎?
其實,工作裡很多的壓力主要來自對彼此的「要求」,我們要求別人,給別人造成壓力,別人也要求我們,對我們構成壓力。另一個原因就是「比較」的心態,同事之間的比較以及企業之間的競爭。如果團隊不能表現得特別好,在激烈的競爭裡就可能會落敗。我們經常看到景氣不好時,很多企業面臨生存的掙扎,競爭壓力非常大。
*接受商場中的無常
在這樣的工作場域,如何追求心安呢?一個是盡其在我,自己努力成長,要非常用心了解、熟悉整個工作環境和內容,然後才能熟能生巧。與他人相處也一樣,別人不了解你,你就去了解對方。若自己是老闆,更要明白商場就像戰場,情況瞬息萬變,接受商場中的無常。
我們心裡隨時準備迎接挑戰也迎接挫折,並且隨時迎接成長。挫折和成長是相輔相成的,挑戰不一定是壞事,挫折也不一定不好,即使連連受到挫折,也不要認為是負面的事,它換取了經驗,也等於是繳了學費。如果汲取經驗之後還是沒有辦法解決問題,只好接受自己的因緣福德不足的事實。
看到別人有機會,但是當自己跟上去的時候,機會就沒有了;跟人家打球時,還在想這個球我要不要接?結果球一下子就被別人接走了。面對這種情形,有的人就怪自己笨,手腳、頭腦反應慢。若是先天如此,那就考慮改行,改行就是找新的路走,嘗試換一個位置、崗位。然而有的人卻不管青紅皂白,只顧一頭闖進去,闖得頭破血流、拚得你死我活,到最後不成功便成仁,這種只進不退的魯莽脾氣,真是愚癡。
所以,我們要了解自己的才能,知道自己所處的因緣、時間、環境,是不是我應該做、能夠做的?能夠清楚自己、了解自己,也就是了解因緣,便能在工作中安心。
選自《工作好修行》
心要向內看,不要向外看
↑TOP
許多人過得很不快樂、過得茫茫然,不知道為什麼要活在這個世界上。這就是煩惱。如何在現代這個社會,讓自己心理平衡,減少一些煩惱,生活得輕鬆自在?首先要「安心」。
*追求內心的平安
要如何安心?
第一,要能知足常樂。知足常樂,雖是古人說的,如今還是很有用處。事實上,人需要的東西不多,但想要的東西太多,因而造成自己的忙碌、緊張,給自己帶來很多的壓迫感。其實我們只要盡自己的力,結果能過什麼樣的生活就過什麼樣的生活,能夠得到多少就得多少,就會快樂一點。
這不是說應該得到的不要,而是不應該得到的,或明明知道目前得不到的,就不要執著一定要擁有。知足並不等於放棄生存的權利,也不等於放棄工作的責任,更不等於放棄努力進步的機會,而是順應自然、適應社會,因應所處的環境,那麼,生活大概不會有太多無奈和痛苦。
第二,心要向內看,不要向外看。心總是向外看,就不會有安全感,因為安全不在心外,外在的時空不可能有絕對安全的保障。譬如要外出旅遊時,擔心發生交通事故而去買保險,這樣就安全了嗎?因為知道不安全,才需要有各種的保險。這是顧慮一旦遭遇意外,可以得到醫療的補償;萬一不幸死亡,家屬也能得到保險金,不至於立即陷入窘境,並不能真正防止意外的發生。
其實,生活要踏實,唯有自求多福。自求多福就是居安思危,隨時做好心理準備,接受「發生不安全的事是正常的」這項事實,一旦發生了,也不至於手足無措。不要指望我們的環境會給我們安全,也不要指望他人來保障我們。唯有自我追求內心的平安,比向外追求安全更可靠。若能時時刻刻安住於現在的時間與空間,我們的心就更容易安定踏實。
*奉獻自己可安心
第三,心中要有所寄託。這個寄託不是金錢、地位、名望等向外追求的東西,而是由自己內心創造出來的,例如興趣或信仰。如果有興趣或信仰,不管任何時候,心比較不會浮動,也不會覺得無奈、無助。
興趣是可以培養的,例如:文學、藝術、運動等,選擇和自己比較契合的項目,任何一種興趣都可能被培養起來。興趣可讓自己在無事的時候、無助的時候,心靈得到安定,過得舒適踏實。萬一真的一無所有,自己的興趣還在。
蒐集骨董、郵票、硬幣、銀幣等,雖也被稱為興趣,但這種興趣是占有的滿足。擁有的時候,覺得很快樂;擁有之後,又想要更多。內心貪得無厭,永遠無法滿足,也不能從中獲得安定的喜悅。
興趣不一定是有形的東西,譬如利用閒暇時間當義工,去幫助需要幫助的人,洗洗衣服、打掃廁所、清理環境等。這不是向外追求,而是奉獻自己來尋求內心的滿足及充實。像這種助人的興趣培養起來,對心的安定會有很大的幫助。
另外一種寄託是信仰,尤其是宗教的信仰。不管信仰什麼宗教,都能做為我們最終、最實際的歸屬。
(選自《是非要溫柔》
留言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