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標題:云何為『比丘之四種苦樂皆應了知』

 

     眾所周知:『比丘』者,又名苾芻,為出家受具足戒者之通稱。男曰比丘,女曰比丘尼。其義甚多。以乞士之翻為本義。如同《嘉祥法華義疏》曰:「比丘名為乞士,上從如來乞法以練神,下就俗人乞食以資身,故名乞士。世之乞人,但乞衣食,不乞於法,不名比丘。(中略)餘怖魔,破惡,淨命,如智度論中廣說也。」至於云何為『比丘之四種苦樂皆應了知』?依《佛說法乘義決定經》開示:云何名比丘之四種苦樂皆應了知。所謂比丘應

  1. 了知眾苦。云何名為了知眾苦?謂:觀一種補特伽羅,所著者貪、所著者瞋、所著者癡。於貪不怖,因貪故生苦憂悲隨順;於瞋不怖,因瞋故生苦憂悲隨順;於癡不怖,因癡故生苦憂悲隨順,皆悉了知。於出世間五種善根,精勤修習。所謂:信根、進根、念根、定根、慧根。次第獲得三摩地門,名曰漏盡比丘!此則名為了知眾苦。
  2. 了知有苦。云何名為了知有苦?謂:觀一種補特伽羅,少貪少瞋少癡,雖少分貪不懼貪過,故生苦憂悲隨順;雖少分瞋不懼瞋過,故生苦憂悲隨順;雖少分癡不懼癡過,故生苦憂悲隨順,皆悉了知。於出世間五種善根,精勤修習,次第獲得三摩地門,名曰漏盡比丘!此則名為了知有苦。
  3. 了知眾樂。云何名為了知眾樂?謂:一種補特伽羅,皆悉了達此貪、瞋、癡三不善根為生苦本,能永除斷,於出世間信等五種無漏善根,精勤修習,次第獲得三摩地門,名曰漏盡比丘!此則名為了知眾樂。
  4. 了知有樂。云何名為了知有樂?謂:一種補特伽羅,皆悉了達此貪、瞋、癡三不善根為生苦本,能精勤修習,次第獲得三摩地門,名曰漏盡比丘!此則名為了知有樂。

    由此觀之,如是『四種』,即所謂比丘之四種苦樂皆應了知此為吾等學佛修道者不可不知。何以故?蓋苦樂』者,善惡之業既作,所成之報難逃。有如是因者,即有如是之果。果者果報,有苦樂二種:1.苦果 身心所受苦之果報也。由於惡業而生,總言生死之果報,皆為苦。若分別之,生於天上,則為樂果;生於地下,則為苦果;生於人界,則苦樂相均。2.樂果 身心所受樂之果報也。由於善業而生,總言生死之果報皆非樂。但分別比較之,則地下苦,天上樂,人則苦樂相雜也。

總而言之,『出家』者,可分(1)身(為了脫生死而著袈裟)心(不貪五欲六塵)皆出家(2)身出家(或因逃債,或因婚姻不滿而著袈裟)心不出家(尚貪戀家眷、五欲)(3)身不出家(或因照顧老弱眷屬,或因學佛較晚)心出家(為了脫生死,由聞思修三慧而看破五欲)(4)身心皆未出家(指一般未學佛凡夫)。學佛修道者為了脫生死,超出三界,勢必要選擇『身心皆出家(如古今中外『明心見性』之高僧)』,至少也要選擇『身不出家而心出家(如唯摩詰居士、龐居士、傅大士、王龍舒居士、彭際清居士等大德)』,方能『明心見性』,或上輩往生『西方極樂世界』,俟證得『八地(不動地)菩薩』果位後,再倒駕慈航到『娑婆世界』普度眾生,滿菩提願。否則『三界無安,猶如火宅,眾苦充滿,甚可怖畏』『六欲天上現五衰,三禪天上有風災,要君修到非非想,不如西方歸去來』。願與諸仁者共勉之!202072日星期四
妙音書院【http://blog.xuite.net/famscl/a -官網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famscl 的頭像
    famscl

    妙音書院

    famscl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