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題:云何為『眾生捨放逸有五功德』

 

     眾所周知:『眾生』者,又名有情,即一切有情識的動物。集眾緣所生,名為眾生,又歷眾多生死,名為眾生,十法界中,除佛之外,九界有情,皆名眾生。至於云何為『眾生捨放逸有五功德』?依《正法念處經》開示:眾生若捨放逸,有五功德。何等為五?所謂

  1. 正行,心意正信,作所應作,不應作者則便不作,恒常用意,於一切時皆作利益。捨離放逸如毒不異,善知三世。此不放逸最初功德,不放逸故得此功德。
  2. 知輕重。近善知識,常行善業;遠惡知識,不作惡業,以彼惡業,善人嫌毀。若見惡人則皆捨離,見功德人則便親近。如是修行善意行故,不入惡道。此不放逸第二功德,不放逸故得此功德。
  3. 謹慎。乃至捨命,不屬婦女,不信其言。常一切時形相可見,一切婦女有二種縛,繫縛世間。唯見其色,不信其語,彼有智者如是如實觀察婦女。如是如實正觀察已,雖見歌舞喜笑遊戲莊嚴具等,心不貪著。一切放逸皆因婦女,一切婦女,是半放逸。若有能離婦女放逸,則能渡於生死大海。人世界中,人皆說言:「不放逸者得名好人。」此不放逸第三功德,不放逸故得此功德。
  4. 謹慎不放逸者,謂於富樂欲等不信,觀知無常,作如是知:「此欲無常,轉動不定,則不可信,不久破壞,不久失滅。」如是不信安隱之事,故不放逸。一切安隱為病所壞,如是於少亦不生信,一切少年為老所壞,是故於少不生慢心。如是於命亦不生信,不生慢心,不作惡業。何以故?必為死王所劫奪故。是故不信一切有為生死之法,以不信故,不放逸行。此不放逸第四功德,不放逸故得此功德。
  5. 恒常親近聖人愛樂智故,歸依三寶,聞法思義,彼臨死時,不生怖畏。以知死相、知退相故,不生怖畏。聞義天子則知退相,人欲死時則知死相,如是知故,知生惡道、知生善道,作如是知:「我生善道。」「我生惡道。」若臨死時,惡道相出,則能方便令心清淨,心清淨故,惡道相滅,善道相現。此不放逸第一勝果,甚為難得,諸親善中,此亦最勝。此不放逸第五功德,不放逸故得此功德。

         由此觀之,如是『五者』,即所謂眾生捨放逸有五功德此為吾等學佛修道者不可不知。何以故?蓋『捨』者捨棄之義,如捨棄三毒煩惱,或捨棄怨親之心而一視同仁是。又『放逸』者,唯識論二十隨煩惱之一。謂放縱心思,任性妄為。又功德』者,功者福利之功能,此功能為善行之德,故曰德。又,德者得也,修功有所得,故曰功德。

總而言之,眾生有多義:(一)眾人共生之義。如同《法華文句》曰:「中阿含十二云:劫初光音天,下生世間,無男女尊卑眾共生世,故言眾生。此據最初也。」(二)眾多之法,假和合而生,故名眾生。如同《法鼓經》曰:「萬法和合施設,名為眾生。」《注維摩經》曰:「生曰:眾生者眾事會而生,以名宰一之主也。」《大乘義章》曰:「依於五陰和合而生,故名眾生。」《大經慧苑疏》曰:「眾法成生,亦名眾生。」《法華文句》曰:「若攬眾陰而有,假名眾生。此據一期受報也。」(三)經眾多之生死,故名眾生。不曰眾死者,以有生者必有死,有死者必有生故也。如同《般若燈論》曰:「有情者數數生,故名眾生。」《大乘義章》曰:「多生相續,名曰眾生。」《法華文句》曰:「若言處處受生,故名眾生者。此據業力五道流轉也。」《俱舍光記》曰:「受眾多生死,故名眾生。夫生必死,言生可以攝死,故言眾生。死不必生,如入涅槃,故不言眾死。」願與諸仁者共勉之!2019114日星期一
妙音書院【http://blog.xuite.net/famscl/a -官網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famscl 的頭像
    famscl

    妙音書院

    famscl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