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標題:云何為『菩薩摩訶薩之四大五蘊色身空聚畢竟非實』

眾所周知:『菩薩摩訶薩』者,具名菩提薩埵摩訶薩埵。菩提薩埵作道眾生,新譯曰覺有情。摩訶薩埵作大眾生,新譯曰大有情。求道果之眾生,故云道眾生,求道果者通於聲聞緣覺,故為簡別於彼,更曰大眾生也。又菩薩有中高下之諸位,但為示地上之菩薩,更曰摩訶薩。如同《佛地論》曰:「菩薩摩訶薩者,謂諸薩埵求菩提故。此通三乘,為簡取大故,須復說摩訶薩言。(中略)此通諸位,今取地上諸大菩薩,是故復說摩訶薩言。」《法華嘉祥疏》曰:「摩訶薩埵者,摩訶云大。十地論云:大有三種。願大行大度眾生大。薩埵云眾生,即大眾生也。(中略)摩訶薩者簡異二乘,亦求小道,今明求於大道,故名大眾生。」至於云何為『菩薩摩訶薩之四大五蘊色身空聚畢竟非實』?茲依《佛說巨力長者所問大乘經》所開示,分述之如下:

  1. 菩薩摩訶薩,為求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身心清淨,得四總持,於名句義印忍不忘諦審思惟,達彼真實諸法自性。
  2. 菩薩摩訶薩,心清淨,於諸有情平等任持,不生冤親憎愛分別。
  3. 菩薩摩訶薩,身心清淨,不著世間上妙美食,唯餐法喜禪悅之味。
  4. 菩薩摩訶薩,心清淨,觀諸世間一切有為生滅之相,皆是虛妄無有真實。
  5. 菩薩摩訶薩,身心清淨,養父母敬順師長,承受教誨無輕慢心。
  6. 菩薩摩訶薩,身心清淨,生於上族為大國王,法化民息除鬥諍。
  7. 菩薩摩訶薩,身心清淨,離暴害屠兒魁膾,諸惡律儀旃陀羅行,少欲知足無不與取,常修梵行絕愛染心。
  8. 菩薩摩訶薩,身心清淨,言語真實離於虛妄,音聲清徹令人樂聞,說法如泉流注不斷。
  9. 菩薩摩訶薩,身心清淨,善能調伏貪瞋癡等,於三有果心不染著,苦法資具亦不捨離,智慧現前心常明了。
  10. 菩薩摩訶薩,身心清淨,四等六度晝夜修習乃至長時,無少疲倦,八萬四千煩惱塵勞,一一對治生諸功德。
  11. 菩薩摩訶薩,身心清淨,不著菩提不厭生滅,於諸法中心得自在,或入流轉或證涅槃。
  12. 菩薩摩訶薩,心清淨,於今佛說最上大乘,深生愛樂,能憶念過去諸佛甚深經典,任持不忘,亦能宣轉諸佛法輪,如大江河流注無盡。
  13. 菩薩摩訶薩,身心清淨,遠離諂曲憍慢嫉妒惡獸毒蟲畢舍遮行,慈愛有情不生損惱。
  14. 菩薩摩訶薩,身心清淨,不貪資具不念飲食,不捨貧乏及與孤露,所生之處資財豐足,眷屬成就身相端正,有大威德。
  15. 菩薩摩訶薩,身心清淨,於一切樂無不了知,於一切苦無不解脫,老病死親愛別離,所欲難得仇讎會遇,眾苦現前悉能曉了,不為惱觸,觀諸有情及以色相,如夢如幻無有堅固。

由此觀之,如是『十五者』,即所謂菩薩摩訶薩之四大五蘊色身空聚畢竟非實,此為吾等學佛修道者不可不知。何以故?蓋『四大』者,俱舍論所說,地水火風也。此四者廣大,造作生出一切之色法(物質),故名四大。又『五蘊』者,就是色蘊、受蘊、想蘊、行蘊、識蘊。色就是一般所說的物質,變礙為義,是地、水、火、風四大種所造;受就是感受,領納為義,其中包括苦、樂、捨三受;想就是想像,於善惡憎愛等境界中,取種種相,作種種想;行就是行為或造作,由意念而行動去造作種種的善惡業;識就是了別的意思,由識去辨別所緣所對的境界。在此五蘊中,前一種屬於物質,後四種屬於精神,乃是構成人身的五種要素。又『色身空聚』者,譬喻人身之六根,假和合而無實主,譬之無人之聚落。如同《維摩經方便品》曰:「是身如毒蛇,如怨賊,如空聚。」《金光明經》曰:「是身虛偽,猶如空聚。六入村落,結賊所止。」《六十華嚴經》曰:「依六入空聚,四大毒蛇所侵害。」

總而言之,吾等學佛修道者,若想證得『歡喜地』以上菩薩摩訶薩之果位,就時間而言,至少須歷經『一大阿僧祇劫』,就事功而言,須悲智雙運、福慧雙修至如同『十一、十二』之月亮,將圓未圓(因八地以上菩薩摩訶薩為『十三、十四』之月亮,而佛陀之福慧圓滿如『十五』之明月),確屬不易做到。尤其身處『五濁惡世』之娑婆世界,障道因緣特多,更是如『天方夜譚』般難上加難。是故吾等學佛修道者,若能選擇三根普被、利鈍全收之『念佛法門』,一門深入地修行,只要能臨命終時,自知時至,身無痛苦,心不貪戀,意不顛倒,如入禪定,蒙受阿彌陀佛及清淨海會聖眾,手持『九品蓮花』來接引,一生『西方極樂世界』,即能證得如同『初地(歡喜地)』以上菩薩摩訶薩果位,得不退轉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直至成就『佛道』為止。願與諸仁者共勉之!2016年1月15日星期五
妙音書院【http://blog.xuite.net/famscl/a 】-官網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famscl 的頭像
    famscl

    妙音書院

    famscl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