眾所周知:『菩薩』者,具名菩提薩埵Bodhisattva,又曰菩提索埵,摩訶菩提質帝薩埵。舊譯為大道心眾生,道眾生等,新譯曰大覺有情,覺有情等。謂是求道之大心人,故曰道心眾生,求道求大覺之人,故曰道眾生,大覺有情。又薩埵者勇猛之義,勇猛求菩提故名菩提薩埵。又譯作開士,始士,高士,大士等。義譯也。總名求佛果之大乘眾。如同《注維摩》曰:「肇曰:菩提佛道名也。薩埵秦言大心眾生,有大心入佛道,名菩提薩埵。」《大乘義章》曰:「菩薩胡語,此方翻譯為道眾生。具修自利利他之道,名道眾生。」至於何等為『菩薩修十種法即得淨命』?依《佛說除蓋障菩薩所問經》開示:菩薩若修十種法者,即得淨命。何等為十?即所謂
- 【遠離諂求利養】。謂若菩薩不以利養因緣故而身語心行於諂曲。(1)身不行諂者,菩薩若見施主及助施者,而不故意策發威儀,徐緩安詳舉足進步端審前視,或復起於厭惡而視,或作寂住無發悟視,此即名為身不行諂。(2)語不行諂者,菩薩不以利養因緣故發徐緩語,及柔軟語,愛樂之語,或隨順語,此即名為語不行諂。(3)心不行諂者,菩薩若見施主及助施者,以其利養召命之時,而不語現少欲心起貪愛內懷熱惱,此即名為心不行諂。如是等名為菩薩善能遠離諂求利養。
- 【遠離為利養故矯現其相】。謂若菩薩雖為衣服應器病緣醫藥,及餘資具之所逼迫。以虛矯故,終不發言求彼施主及助施者,是為菩薩善能遠離為利養故矯現其相。
- 【遠離為利養故虛言激誘】。謂若菩薩或見施主及助施者不發是言,某甲施主持如是物惠施於我,而彼以我持戒多聞少欲知足,是故以種種物而特見施我,亦為其起悲愍心作饒益事,攝受於彼而乃受之,是為菩薩善能遠離為利養故虛言激誘。
- 【遠離惡求利養】。謂若菩薩不為求利養故身心行惡。(1)身行惡者,所謂往來馳走奔競,歷諸艱苦破毀淨戒。(2)心行惡者,為利養故見餘同梵行者得利養已,而於彼所生損害心,是為菩薩善能遠離惡求利養。
- 【遠離非法利養】。謂若菩薩不以斗秤而行欺誑,他所委信亦不侵取,復無奸惡積蓄財利,是為菩薩善能遠離非法利養。
- 【遠離不淨利養】。謂若菩薩於利養中,若窣睹波物若法若僧所有諸物不與不許,菩薩知已悉不受之,是為菩薩善能遠離不淨利養。
- 【不耽著利養】。謂若菩薩雖得利養,不為自己之所攝屬,亦不自謂我所富足,復無積聚,時能普施諸餘沙門婆羅門等,及父母親屬朋友知識,或復以時己所受用,是為菩薩不耽著利養。
- 【不染愛利養】。謂若菩薩雖所受用不生種種染愛之心,是為菩薩不染愛利養。
- 【不為利養故心生熱惱】。謂若菩薩或於不得利養之時心不生苦亦無熱惱,而復於彼施主及助施者,不起嫌惡棄捨之心,是為菩薩不為利養故心生熱惱。
- 【得如法利養而生喜足】。謂若菩薩或隨僧次得其如法利養之時,如來許可,諸菩薩眾復不呵責。聖賢稱讚,同梵行者亦不譏毀,如是受已生喜足心,是為菩薩得如法利養而生喜足。
由此觀之,如是『十種法』,即所謂菩薩修十種法即得淨命,此為吾等學佛修道者不可不知。何以故?蓋『淨命』者,比丘離四種之邪命法而清淨活命,謂之淨命。即八正道中之正命也。又以清淨之心為生命,謂之淨命。如同《維摩經菩薩品》曰:「正行善法,起於淨命。」註曰:「肇曰:凡所行善,不以邪心為命。」《不思議疏》曰:「淨命者,少欲知足之行。」
總而言之,『菩薩』者,佛教指上求佛法,下化眾生的聖者。在三乘中,菩薩高於羅漢而次於佛。菩薩標榜大慈大悲,普渡眾生,是大乘精神的象徵。北周‧庾信《五張寺經藏碑》云︰「如來說法,萬萬恒沙;菩薩轉輪,生生世界。」菩薩,乃是梵語菩提薩(Bodhisattva)的省音,意譯為「覺有情」、「道眾生」等。我國民間熟悉的菩薩有觀世音、大勢至、文殊、普賢、彌勒、地藏等。菩薩普渡眾生,往往變現各種「化身」,如觀世音菩薩就有「三十三身」。如同《法華經‧五百弟子品》謂︰「內秘菩薩行,外現是聲聞。」聲聞,即羅漢。唐‧白居易《送守實上人遊江南》詩云︰「無妨菩薩是船師。」船師,是「凡夫」身。此外,「薩(Sattva)除譯為「有情」、「眾生」外,亦譯作「勇猛」。因此,「菩薩」亦可釋謂勇猛求取佛道的聖者。願與諸仁者共勉之!2015年11月21日星期六
妙音書院【http://blog.xuite.net/famscl/a】 -官網
留言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