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題:云何為『眾生之不善法』
眾所周知:『眾生』者,又名有情,即一切有情識的動物。集眾緣所生,名為眾生,又歷眾多生死,名為眾生,十法界中,除佛之外,九界有情,皆名眾生。至於云何為『眾生之不善法』?依《佛說除蓋障菩薩所問經》開示:何者是為不善之法?謂貪、瞋、癡
-
貪有三種上中下品。(1)上品貪者。若身若心極其分位,而生染著無離貪心,由染著故於一切處不生慚愧。何者是無慚?謂獨止一處作是思惟,而起尋求諸所欲事,稱讚欲境自現有德,是為無慚。何者是無愧?由彼貪欲因緣,於父母等前違背很戾及生惱害,於餘師尊之所亦無恥忸,自現有德是為無愧。以是因緣,命終之後墮惡趣中,此名上品貪。(2)中品貪者。謂若親近諸欲境時,自初至末雖復暫有所成,旋起離貪之心即生變悔,此名中品貪。(3)下品貪者。謂若親近諸欲境時,或身相觸或共語言或瞻視間,旋起即滅,此名下品貪。總要而言,一切濟命受用資具,有所欲者皆名下品貪。
-
瞋有三種上中下品。(1)上品瞋者。隨於所起諸瞋境中,生極瞋恚而復暴惡,遍造五無間罪,或隨造一無間罪,或謗正法,凡如是等總聚五無間罪,算分數分及譬喻分,乃至烏波尼殺曇分,皆不能及。由此因緣,身壞命終墮大地獄,若或暫得生於人間,身相黑色其目赤惡,性多恚暴。此因緣故,還墮地獄,此名上品瞋。(2)中品瞋者。隨於諸瞋境中若暫起已,或微分造不善罪業即速變悔,旋起對治而令止息,此名中品瞋。(3)下品瞋者。謂於親愛和合境中,隨以瞋緣輒生輕謗,雖復暫起於剎那間即生變悔,旋起對治而令息滅,此名下品瞋。
-
癡有三種上中下品。(1)上品癡者。謂一切處若行若止,悉無善作亦無憂戚,不生變悔,此名上品癡。(2)中品癡者。若起少分不善之業,雖有所成即速變悔,於同梵行人所,懺謝其罪不現己德,此名中品癡。(3)下品癡者。謂於如來所制戒中不越性罪,違犯初篇戒學之罪,此名下品癡。
由此觀之,如是『三類』,即所謂眾生之不善法,此為吾等學佛修道者不可不知。何以故?蓋『不善法』者,合理益世之法,如五戒十善是世間的善法,三學六度是出世間的善法。反之,不合理、不益世之法,如上述貪瞋癡是也。
總而言之,眾生有多義:(一)眾人共生之義。如同《法華文句》曰:「中阿含十二云:劫初光音天,下生世間,無男女尊卑眾共生世,故言眾生。此據最初也。」(二)眾多之法,假和合而生,故名眾生。如同《法鼓經》曰:「萬法和合施設,名為眾生。」《注維摩經》曰:「生曰:眾生者眾事會而生,以名宰一之主也。」《大乘義章》曰:「依於五陰和合而生,故名眾生。」《大經慧苑疏》曰:「眾法成生,亦名眾生。」《法華文句》曰:「若攬眾陰而有,假名眾生。此據一期受報也。」(三)經眾多之生死,故名眾生。不曰眾死者,以有生者必有死,有死者必有生故也。如同《般若燈論》曰:「有情者數數生,故名眾生。」《大乘義章》曰:「多生相續,名曰眾生。」《法華文句》曰:「若言處處受生,故名眾生者。此據業力五道流轉也。」《俱舍光記》曰:「受眾多生死,故名眾生。夫生必死,言生可以攝死,故言眾生。死不必生,如入涅槃,故不言眾死。」願與諸仁者共勉之!!2015年2月28日星期六
妙音書院【http://blog.xuite.net/famscl/a】-官網
留言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