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標題:云何為『菩薩之道』

   眾所周知:『菩薩』者,具名菩提薩埵Bodhisattva,又曰菩提索埵,摩訶菩提質帝薩埵。舊譯為大道心眾生,道眾生等,新譯曰大覺有情,覺有情等。謂是求道之大心人,故曰道心眾生,求道求大覺之人,故曰道眾生,大覺有情。又薩埵者勇猛之義,勇猛求菩提故名菩提薩埵。又譯作開士,始士,高士,大士等。義譯也。總名求佛果之大乘眾。如同《注維摩》曰:「肇曰:菩提佛道名也。薩埵秦言大心眾生,有大心入佛道,名菩提薩埵。」《大乘義章》曰:「菩薩胡語,此方翻譯為道眾生。具修自利利他之道,名道眾生。」至於云何為『菩薩之道』?茲依《寶女所問經》所開示,分述之如下

(一)    布施者為菩薩道無慳貪故斯成志願一切所有設能慧施睹是以後此則至誠。

(二)    清淨之誡為菩薩道不為毀禁斯成所願假使戒禁具足清淨睹是以後此則至誠。

(三)    建立忍力為菩薩道志不懷結斯成誓願其忍辱者此為柔和睹是以後則為至誠。

(四)    遵修精進為菩薩道不為懈廢斯成所願設能普行一切德本睹是以後則為至誠。

(五)    建立禪定為菩薩道為亂心斯成所願設能懷來習一心者睹是以後則為至誠。

(六)    建立智慧為菩薩道不為邪黠斯成所願曉了聖慧睹是以後則為至誠。

(七)    四意止行為菩薩道不為放逸斯成所願意以寂定睹是以後此則至誠。

(八)    四意之斷為菩薩道不興眾惡心若滅除斯成所願睹是以後此則至誠。

(九)    四神足行為菩薩道無有不達已能飛行斯成所願睹是以後此則至誠。

(十)    五根之事為菩薩道諸根寂然無有錯亂斯成所願諸根澹泊睹是以後此則至誠。

(十一)          力之行為菩薩道不為無勢具足十力斯成所願睹是以後斯則至誠。

(十二)          七覺之意為菩薩無所不了已能覺達諸情不起斯成所願睹是以後此則至誠。

(十三)          八聖道行為菩薩道有邪徑設處聖路斯成所願睹是以後此則至誠。

(十四)          四恩之行為菩薩道不為無救攝諸危斯成所願睹是以後此則至誠。

(十五)          修四梵行為菩薩道不為天人慈悲喜護救濟群黎斯成所願睹是以後此則至誠神通之慧三達之智。

(十六)          正觀寂寞為菩薩道無諸瑕穢眾行普具斯成所願睹是以後此則至誠。

(十七)          具足一切諸德法本為菩薩道不為無度蠲除一切諸不善法斯成所願設能宣備仁賢之法是以後此則至誠。

    由此觀之,如是『十七者』,即所謂菩薩之道,此為吾等學佛修道者不可不知。何以故?蓋』者,能通之義。大要有三種:(1)有漏道,善業通人使至善處,惡業通人使趣惡處,故善惡二業謂之道。所至所趣之處亦名為道,如地獄等之六道是也。(2)無漏道,七覺八正等法,能通行人使至涅槃,故謂之道。又行體虛融無礙,故為通之義。以通故,名為道。如道諦,道品,聲聞道,佛道等。梵言菩提是也。(3)涅槃之體,排除一切障礙,無礙自在,謂之道。

總而言之,『菩薩』者,佛教指上求佛法,下化眾生的聖者。在三乘中,菩薩高於羅漢而次於佛。菩薩標榜大慈大悲,普渡眾生,是大乘精神的象徵。北周庾信《五張寺經藏碑》云︰「如來說法,萬萬恒沙;菩薩轉輪,生生世界。」菩薩,乃是梵語菩提薩(Bodhisattva)的省音,意譯為「覺有情」、「道眾生」等。我國民間熟悉的菩薩有觀世音、大勢至、文殊、普賢、彌勒、地藏等。菩薩普渡眾生,往往變現各種「化身」,如觀世音菩薩就有「三十三身」。如同《法華經‧五百弟子品》謂︰「內秘菩薩行,外現是聲聞。」聲聞,即羅漢。唐‧白居易《送守實上人遊江南》詩云︰「無妨菩薩是船師。」船師,是「凡夫」身。此外,「薩(Sattva)除譯為「有情」、「眾生」外,亦譯作「勇猛」。因此,「菩薩」亦可釋謂勇猛求取佛道的聖者。願與諸仁者共勉之!201351日星期三妙音書院【http://blog.xuite.net/famscl/a-官網

http://blog.udn.com/famscl http://blog.sina.com.tw/famscl/ http://blog.nownews.com/famscl/http://club.pchome.com.tw/myclub/famscl/http://mypaper.pchome.com.tw/news/famsclhttp://blog.youthwant.com.tw/b.php?bid=905

http://www.facebook.com/notes/me/#!/famscl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famscl 的頭像
    famscl

    妙音書院

    famscl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