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民主是理性包容的生活方式

2008/5/5 | 作者: | 點閱次數:35 | 推薦朋友 | 新聞評分 | 環保列印


昨天是「五四運動」八十九周年,台灣彷彿忘了這重要的日子,在眾聲喧嘩中,我們要安靜下來找回「五四」的重要的元素。

民國四十七年,胡適出任中央研究院院長,在就職典禮上他說:「五四,我的朋友陳獨秀在《新青年》發表擁護德先生(民主)賽先生(科學)。我要說這樣的話:把抽象的名詞人格化,也就容易偶像化了;偶像化了,便會盲目的崇拜。當時我的朋友陳獨秀因只認得兩個名詞,卻不知道科學是一個方法,民主是一種生活習慣,是生活的方式。」

這一段話,對馬英九有極大的啟發,原來不論是科學或民主,目地都是在創造更好的生活方式,如果科學或民主不能帶給人民幸福快樂,就失去了價值與意義。所以面對五四,馬英九省思後疾呼:「民主是理性包容的生活方式」。

當前的台灣,我們有民主的口號、沒有民主的完善機制;有民主的外衣、沒有民主的內涵落實;有民主的追求、沒有民主的徹底實踐;有民主的自由、沒有民主的法治規範,所以問題叢生,最近爆發的十億外交醜聞就是這樣的產物之一。

馬英九也不禁在五四感嘆:「民主仍然稚嫩、民主機制仍待完善、法治水準仍待提升、自由內涵仍待充實。許多非理性失衡的現象四處可見,包括政黨之間的衝突,人與人之間普遍缺乏互信,表現於外的就是相互對立、彼此醜化、揭人隱私等等。其結果便是,權力相互制衡的民主體制成了權力相互衝撞的殺戮戰場;反映在社會上的則是許多人厭煩、冷漠、疏離和分裂的情緒。」

馬英九道破當前台灣民主最大的癥結,所以我們一起來回應馬英九的呼應,讓台灣的民主成為理性包容的生活方式。

五四追求科學理性,所謂理性是一切方法和事實的基礎,更是一切文明建立的根本。簡單的說,讓社會成為明是非、辨黑白、分善惡、知對錯的地方;讓族群敵意、省籍仇恨、情感撕裂、南北對峙的這種惡質「民主生活方式」在台灣絕跡,讓理性的中道力量抬頭,這才是馬英九的期待。也要讓容忍的力量抬頭,胡適曾說「容忍比自由更重要」,這便是胡適自由與人權的思想精髓,它是以容忍、溝通、尊重等價值為基礎的。

台灣政黨對立嚴重、顏色取向極端、意識形態尖銳,政治鬥爭醜陋,跟原先民主被認為會帶來的和平、認同和幸福感宗旨,完全背道而馳。所以我們需要以「五四」海納百川、兼容並蓄並且帶一點浪漫色彩的人文精神,來重新建立台灣的政治文化與民主價值,讓容忍成為民主最重要的內涵。

馬英九懷念五四精神,他認為沒有理性包容,就沒有民主,也就難以達成團結。所以他要推動讓「民主是理性包容的生活方式」,因為人權和自由必須與包容和理性結合一起。遙想五四,讓全民一起來實踐理性與包容,並明白理性包容背後的尊重、關愛、溝通和互助等價值,創造最美的生活方式。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famscl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