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標題:云何為『菩薩十二種魔鉤』

 

     眾所周知:『菩薩』者,具名菩提薩埵Bodhisattva,又曰菩提索埵,摩訶菩提質帝薩埵。舊譯為大道心眾生,道眾生等,新譯曰大覺有情,覺有情等。謂是求道之大心人,故曰道心眾生,求道求大覺之人,故曰道眾生,大覺有情。又薩埵者勇猛之義,勇猛求菩提故名菩提薩埵。又譯作開士,始士,高士,大士等。義譯也。總名求佛果之大乘眾。如同《注維摩》曰:「肇曰:菩提佛道名也。薩埵秦言大心眾生,有大心入佛道,名菩提薩埵。」《大乘義章》曰:「菩薩胡語,此方翻譯為道眾生。具修自利利他之道,名道眾生。」至於云何為『菩薩十二種魔鉤』?依《海慧菩薩所說經》開示:菩薩十二種魔鉤。何者十二?所謂

  • 若修行菩薩修檀波羅蜜,所愛之物而生吝心、不愛之物方能捨施。若有親識,意樂施與;若非親識,心無捨施。施者、受者俱生分別,此是修行菩薩第一障——布施魔鉤。
  • 若修行菩薩善行精進,堅持戒行,威儀具足,少分所犯則見聞其罪,身心清淨,平等習戒。若見精進比丘及婆羅門而生供養,共其習學;若見犯戒則生瞋心,嫌恨惡賤。所修行業自讚毀他,此是修行菩薩第二障——持戒魔鉤。
  • 若修行菩薩身忍、口忍,意心不忍,返生瞋恚。若見倚世豪族,則為顯揚其德為其忍受;若見卑下庶類,則生瞋恨而無忍心。雖暫忍定,心懷高慢,瞋恚無捨。此是修行菩薩第三障——忍辱魔鉤。
  • 若修行菩薩勤心習學而化眾生令入聲聞、緣覺乘中,不教大乘;而讚聲聞、辟支佛地;專習俗諦,捨棄勝義諦法門;掩覆大乘,專修世俗名利;幢幡、音樂、花香供養尊容以求聲譽,不覽大乘、不求佛法。此是修行菩薩第四障——精進魔鉤。
  • 若修行菩薩起四禪定、三摩缽低,宴坐寂然,成就禪定,而被毀呰成熟眾生處、毀呰說佛法處、毀呰眾生同居處、毀呰善行有為功德處,不動無為法,少分修習,不求禪定。返見欲界及無色界,樂無色天,以鈍心故願壽長遠。若生無想天上,百千般佛成等正覺,是人無由值遇諸佛、不聞佛法、不值僧徒,不能成就眾生、亦不值受如來妙法、不值積集功德資糧,而無智慧,愚癡、怠慢。若無想天壽生畢已,下生之處少智慧。此是修行菩薩第五障——禪定魔鉤。
  • 若修行菩薩智慧彌廣,別識習性,知因緣起,所有不立、不行、不住,而乃毀呰有為功德,遂失善巧方便智慧。若布施、持戒、忍辱、精進、禪定俱不修習,唯讚般若波羅蜜,於五波羅蜜心生分別,以四攝事、不攝眾生,心常無相無為將為最妙,是人未熟智故墮入邪路。此是修行菩薩第六障——般若魔鉤。
  • 若修行菩薩修阿蘭若行,樂住寂靜,獨處山林,無所樂著。無所儲積,不居道俗,少用功智,不動安然,亦不習學深義、亦不成熟眾生、亦不聽聞佛法、亦不挍量趣路,若有講深義處亦不往就聽聞、亦不求問深教、亦不尋善知識。以其樂住阿蘭若,志存煩惱不動,若不開剝煩惱種子,乃至八聖道路。是修行菩薩雖在獨住,不利他己。此是修行菩薩第七障——阿蘭若魔鉤。
  • 若修行菩薩說法深邃、美言悅豫、威德攝眾,若有眾生堪與授法不為授說、若見鈍根愚癡不堪教授則為顯示佛法。此是修行菩薩第八障——歸依法海魔鉤。
  • 若修行菩薩習學世間外道疏論,捨棄大乘深義,讚揚外道所說。若見有人明閑外論,樂說聽聞,稱美為德。是時會中有諸天眾,心樂聽聞大乘法故來赴道場,既聞所說外道疏論,心生懊惱而還本宮,此是修行菩薩學說外道種種言論,而乃覆藏如來佛法,如是之人於佛法化成等正覺專行斷滅。此是修行菩薩第九障——覆蓋甚深佛法讚揚外道戲論魔鉤。
  • 若修行菩薩逐惡伴侶為善知識,共結朋友,而是惡友專令菩薩棄捨眾生不令成熟、亦復不令扶護佛法,教住空寂少功力處,數為教授聲聞法行,若有大乘相應深義不為宣傳。若修行菩薩習大乘故住寂靜處欲進菩提,惡友為障,令其菩薩攀緣世間。是諸惡友不為顯示善事,翻令障道,修行菩薩苦行精進,被他障道令退入聲聞果位,此是修行菩薩第十障——非善知識魔鉤。
  • 若修行菩薩貢高、我慢,以貢高故、心不下故,於諸師僧、和尚、威儀羯磨、門徒、檀越乃至父母,心無摧伏。若見修行菩薩已超菩薩行門、悟達善行、已得總持威儀圓滿,不願親近、不共習學,善教亦不尋求請問。若見曾修大乘行人,已被魔鉤鉤著其心。以是義故,是人翻修邪行、愛樂邪伴、專行邪路,退失菩提,如癡母羊無步前進。譬如有人於炕旱時,高原陸地種贍部樹,復不溉灌,縱有流渠堰塞令斷。是人雖種、不溉,不生。修行菩薩亦復如是,先發菩提,後生貢高、我慢心故,退失善知識教,不聞佛法;已聞受者,更不修治。譬如海水,波浪不動,地勢窪下,水能深厚,所有江、河、泉源湊流就下。修行菩薩亦復如是,於師僧、父母心為卑下,用少功力獲大深法,隨所記念法入心耳。若貢高、我慢,不伏師僧、父母,當知是人已被魔鉤之所鉤著。此是修行菩薩第十一障——貢高魔鉤。
  • 若修行菩薩形貌端嚴,眾所欽仰,富饒高族、部從、眷屬、倉庫珍寶,其數無量。以其端嚴,眾所觀美;富饒高族部從、眾多功德資糧,貴敬遵崇。是菩薩不求集智資糧,以自威嚴富豪力故,醉心怠慢,不見正路。若見出家初修菩薩戒人已出塵勞,精勤修習,集智資糧智慧力故,為法精誠宴坐風日,血肉乾焦,露骨羸瘦,晨昏修習如救頭然。是貢高修行菩薩若見如是行人而生嫌賤,不共為伴、不隨受教,其心愚昧,闇鈍無智。此是修行菩薩第十二障——我心所醉魔鉤。

由此觀之,如是『十二者』,即所謂菩薩十二種魔鉤,此為吾等學佛修道者不可不知。何以故?蓋『魔鉤』者,謂如同邪魔之鉤,鉤召菩薩令其退失菩提心入聲聞果位,或是不覽大乘、不求佛法,或是貢高、我慢,不伏師僧、父母,或是覆藏如來佛法,或是對已出塵勞,精勤修習,集智資糧智慧者,心生嫌賤,不共為伴、不隨受教,其心愚昧,闇鈍無智。

總而言之,『菩薩』者,佛教指上求佛法,下化眾生的聖者。在三乘中,菩薩高於羅漢而次於佛。菩薩標榜大慈大悲,普渡眾生,是大乘精神的象徵。北周庾信《五張寺經藏碑》云︰「如來說法,萬萬恒沙;菩薩轉輪,生生世界。」菩薩,乃是梵語菩提薩(Bodhisattva)的省音,意譯為「覺有情」、「道眾生」等。我國民間熟悉的菩薩有觀世音、大勢至、文殊、普賢、彌勒、地藏等。菩薩普渡眾生,往往變現各種「化身」,如觀世音菩薩就有「三十三身」。如同《法華經‧五百弟子品》謂︰「內秘菩薩行,外現是聲聞。」聲聞,即羅漢。唐‧白居易《送守實上人遊江南》詩云︰「無妨菩薩是船師。」船師,是「凡夫」身。此外,「薩(Sattva)除譯為「有情」、「眾生」外,亦譯作「勇猛」。因此,「菩薩」亦可釋謂勇猛求取佛道的聖者。願與諸仁者共勉之!2021417日星期六
妙音書院【http://blog.xuite.net/famscl/a -官網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famscl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