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四正勤的異名

↑TOP

四正勤一共有四個名字:四正勤、四意斷、四正斷、四正勝。一般的經典都稱為「四正勤」,其餘三種用的較少。

(一) 四正勤:就是四種正確的勤勞和精進。在修四念處觀的時候,必須要祛除懈怠心,離開五種煩惱心。五種煩惱又稱為「五蓋」,那就是貪欲、瞋恚、睡眠、掉悔、疑,要如何祛除呢?就是要用四正勤;因為修行禪觀法、禪定法時,必須以精進心來離懈怠、五蓋,否則懈怠一產生,五蓋馬上出現,禪觀就不會成功。

(二) 四意斷:《增壹阿含經》卷一八共有十經,都在敘述四意斷,例如第二經云:「諸善三十七道品之法,無放逸之法最為第一,無放逸比丘修四意斷,於是比丘,未生弊惡法,求方便令不生,心不遠離恆欲令滅。已生弊惡法,求方便令不生,心不遠離恆欲令滅。未生善法,求方便令生。已生善法,重令增多,終不忘失。具足修行心意不忘。如是諸比丘修四意斷,如是諸比丘當作是學。」

所謂意斷,就是所有的煩惱心都是從意識產生活動,要把意識跟種種煩惱相應的活動全部斷除,必須要用四種方法,這叫作四意斷。

還有在修四念處的時候,自己的心不能休息,也不能忘掉自己是在修行,必須不斷、不斷地知道自己是在修行,用這種方法來斷除煩惱,也叫作意斷。

(三) 四正斷:《俱舍論》卷二五云:「何故說勤名為正斷?於正修習斷修位中,此勤力能斷懈怠故。」主要是以四種正確的方法,來斷除懈怠心和放逸心。

(四) 四正勝:或名正勝,《俱舍論》卷二五云:「於正持策身語意中,此最勝故。」用修善斷惡的四種正確方法,來策進、勉勵我們的身口意三業。

四正勤的這四種名稱,從不同的角度來講,也可以說它有四種不同的功能。《法界次第初門》卷中之下云:「一心勤精進」,修此四法,故名四正勤。修此四法,另有三名:能斷懈怠故名四正斷;於正策勵,身語意業,此為最勝,故名四正勝;於意中決定,此四斷行,故名四意斷。

修四念處的究竟目標——智慧

↑TOP
四念處是幫助我們修定以產生智慧的修行方法。透過禪定與智慧,我們能了知一切事物的真實相,並能體證自性本空,因此禪定與智慧可說是通往開悟的解脫之道。雖然修習四念處不是為了禪定,但當有了禪定,四念處真正的目標—智慧,就會隨之而來。

在修四念處之前,應先修習五停心做為準備工夫,因為要修好四念處,就必須先攝心,讓心安定下來。修習五停心能幫助我們祛除妄念、止息內心喋喋不休的對話,讓心止於一境,因此可說是前方便。一旦得定了,就可以觀四念處,進而開發智慧。

五停心觀包括數息觀、不淨觀、慈悲觀、因緣觀,至於第五項,則視宗派而有界分別觀或念佛觀兩種修行方法。

當心中有煩惱或妄念紛飛時,很難安定下來,此時用第一種,也是最簡單的數息或觀呼吸法,非常有效。有的派別是從不淨觀開始,有的是修習慈悲觀,而因緣觀和界分別觀則比較不普遍。修行淨土法門的人以誦念阿彌陀佛名號的方法來達到相同的效果,其實持誦任何一尊佛號都可以,也有人是持誦觀音 菩薩名號。這些都是安心的方法。

因為五停心觀不在三十七道品之中,因此我們不做詳細解說,只要知道它對修習四念處的重要性就可以了。如果修了五停心觀,心安定之後,便可以從身念處入手,開始修習四念處。

傳統的四念處是觀身不淨、觀受是苦、觀心無常、觀法無我的四種觀行方法,因此,修持四念處是直接對治我們內心時時生起的煩惱。

當我們處於順境時,通常會志得意滿,認為離苦並不難;當我們吃得好、睡得好,感到溫暖又舒適時,很容易就會以為身體一點也不苦;而當我們心情安定自在,生活中也沒有什麼憂慮時,就會認為不需要精勤修行就能保有心的自在。然而,我們無法預料何時會生病或受傷害,何時會發生什麼事情來擾亂我們的心,當這些事情發生時,我們很難不去理會,最後通常都會去看醫生治療身體的不適,或找心理醫生來抒解情緒上的困擾。

正確的修行方法,可以幫助我們在任何情況下都能感覺身心的自在。無論是用什麼方法,主要的原則都是教我們時時放鬆身心,如此就能大大地減少身體上的痛苦與心理上的負擔。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famscl 的頭像
    famscl

    妙音書院

    famscl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