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在家居士如何學佛?
一、佛學與學佛
很多人都以為佛學很不容易懂,因為專門性的名詞太多、經典太多、論書太多、教理思想的派別也太多,初進佛門的人,頗有望洋興嘆而不知何取何捨的困難。即使是專門以研究佛學的學者而言,也很難找到幾位精通全部佛學而了無疑問的人來。因此,佛學兩字,對於一般人來講,的確是一門深奧的學問。
其實,我們的教主釋迦牟尼佛,宣講的佛法,是將他親自體證到的如何成佛的方法,告訴了我們。他的目的是希望一切的人,都能依照他教的方法來修學,他沒有希望他的教義,被視為一派哲學的體系,當然不會希望學者們把他所證得的佛法,看作一門學術,放到研究室和圖書館裡去,讓人家用科學方法去研究它。所以,從佛教的根本之理而論,只有學佛,沒有佛學。學佛,是信仰佛教的目的,唯有學佛,始有轉凡成聖而至成佛的可能;佛學,是研究的一門人文科學,它能告訴我們佛教在型態和地域上的演變,以及在思想上的發展,也就是將佛教的教團史和教理史,做各種角度的分析和考察,而視之為佛教的考古學、社會學、文學和哲學,它並不負有勸人信仰和實踐的責任。
一般人所說佛教的難懂,應該是指的佛學,而不是學佛。因為,釋迦牟尼佛當時向弟子們宣說的佛法,如果是難懂的話,他的教化,便不可能普及到各階層去,即使現在,我們從比較原始的佛經中,仍可體味到,釋迦佛陀的教義,相當樸實,與一般人的生活行為有密切關係。所以,我敢向諸位肯定地說,學佛很容易懂,大家以為難懂的,是指佛學。凡一樁事物,歷史久了,在它上面堆積的東西,必然愈來愈多,清理這些堆積物,便是一門深奧的學問,假如要想從這些堆積物裡,找出最簡單、最根本、最平實的方法,來讓大家實行,便是學佛的工作,可是,要做這番找的工夫,也非普通的人能夠辦到。這就是我們身為法師者的責任,法師們應從難懂的佛學之中,找出易懂的學佛的方法,來告訴廣大的群眾及佛教徒。
因此,我們要弄清,佛學雖難,學佛卻易。佛學的研究,雖非釋迦佛陀設教的目的,站在文學的立場,對佛教做學術性的研究,仍是值得鼓勵的。不過,對於廣大的信眾而言,佛經不是讓你研究的,而是教你照著去實踐的,實踐佛的教義,便稱為學佛。
二、學習成佛的方法
佛教,當然不是唯物論的宗教,卻是無神論的宗教。不像其他一神論的宗教,雖然也有各種對於道德生活的教訓,那是為了求得神的眷顧和救濟,信徒們才去遵守那些所謂神的啟示,因為他們相信他們所信的經典中記載的神,是宇宙間唯一的、至高的、至大的、至尊的,人們除了接受神的啟示,沒有別途可以選擇。所以,他們是為信仰神有權威,而遵守道德生活的教訓,他們無權因為遵守道德生活而求達到與神同等的地位,甚至也無權向神要求,非把他們救濟到天國去不可。
這在佛教,頗不相同,佛教以為,我們所處的自然環境,是由我們生活在這環境中的每一個人的業力感得的,也就是說:我們在過去的無數生死之中,造作了相同相類的行為,結果,便形成一個讓我們共同來接受和生存的自然環境。所以,佛教不承認宇宙間有任何絕對權威的神。
佛教,同樣強調信仰的重要,那是信仰釋迦佛陀所說的法──成佛的方法,絕對正確,絕對真實。可是在你信仰之後,便該照著佛陀所示的方法,來實行於你的日常生活之中。因此,佛教徒雖將佛陀視為崇拜的對象,與他們的生活有密切關係的,寧可說是佛陀的教法。依照佛陀所示的生活方式來做,漸漸地,便能達到解脫一切身心苦惱的目的。佛陀,是從一切的身心苦惱中得到了解脫的人,也是至高、至大、至尊的超世界和超宇宙的偉大人格,但是,佛陀的偉大,雖充滿於時間與空間,卻不占固定的時空位置,所以,人人可以成佛。
釋迦佛陀在世的時代,隨緣開示,應機教化,所說的佛法很多,歸納起來,不出戒、定、慧三個項目的範圍,我們學佛,其實就是學這三項。世間可學的東西很多,那些都是苦樂相對的、有限的、得失交替的、變動無常的,所以佛教稱其為有漏之學。戒、定、慧名為三無漏學,學這三項東西,可以防止所得成果的漏失,繼續學到佛的程度為止。戒、定、慧雖分三個項目,事實上有連鎖的關係,如同一物的三個支點,缺一不可。要想求得智慧,須先有禪定的工夫,如希望得到禪定工夫,須先有持戒的宗教生活;持戒的宗教生活愈清淨,愈可助成高深的禪定,在深定之中,便能產生超人的智慧;回轉頭來,再以智慧的判斷和選擇,來指導持戒的宗教生活,來鑑別禪定工夫的深淺和邪正。
很多人都以為佛學很不容易懂,因為專門性的名詞太多、經典太多、論書太多、教理思想的派別也太多,初進佛門的人,頗有望洋興嘆而不知何取何捨的困難。即使是專門以研究佛學的學者而言,也很難找到幾位精通全部佛學而了無疑問的人來。因此,佛學兩字,對於一般人來講,的確是一門深奧的學問。
其實,我們的教主釋迦牟尼佛,宣講的佛法,是將他親自體證到的如何成佛的方法,告訴了我們。他的目的是希望一切的人,都能依照他教的方法來修學,他沒有希望他的教義,被視為一派哲學的體系,當然不會希望學者們把他所證得的佛法,看作一門學術,放到研究室和圖書館裡去,讓人家用科學方法去研究它。所以,從佛教的根本之理而論,只有學佛,沒有佛學。學佛,是信仰佛教的目的,唯有學佛,始有轉凡成聖而至成佛的可能;佛學,是研究的一門人文科學,它能告訴我們佛教在型態和地域上的演變,以及在思想上的發展,也就是將佛教的教團史和教理史,做各種角度的分析和考察,而視之為佛教的考古學、社會學、文學和哲學,它並不負有勸人信仰和實踐的責任。
一般人所說佛教的難懂,應該是指的佛學,而不是學佛。因為,釋迦牟尼佛當時向弟子們宣說的佛法,如果是難懂的話,他的教化,便不可能普及到各階層去,即使現在,我們從比較原始的佛經中,仍可體味到,釋迦佛陀的教義,相當樸實,與一般人的生活行為有密切關係。所以,我敢向諸位肯定地說,學佛很容易懂,大家以為難懂的,是指佛學。凡一樁事物,歷史久了,在它上面堆積的東西,必然愈來愈多,清理這些堆積物,便是一門深奧的學問,假如要想從這些堆積物裡,找出最簡單、最根本、最平實的方法,來讓大家實行,便是學佛的工作,可是,要做這番找的工夫,也非普通的人能夠辦到。這就是我們身為法師者的責任,法師們應從難懂的佛學之中,找出易懂的學佛的方法,來告訴廣大的群眾及佛教徒。
因此,我們要弄清,佛學雖難,學佛卻易。佛學的研究,雖非釋迦佛陀設教的目的,站在文學的立場,對佛教做學術性的研究,仍是值得鼓勵的。不過,對於廣大的信眾而言,佛經不是讓你研究的,而是教你照著去實踐的,實踐佛的教義,便稱為學佛。
二、學習成佛的方法
佛教,當然不是唯物論的宗教,卻是無神論的宗教。不像其他一神論的宗教,雖然也有各種對於道德生活的教訓,那是為了求得神的眷顧和救濟,信徒們才去遵守那些所謂神的啟示,因為他們相信他們所信的經典中記載的神,是宇宙間唯一的、至高的、至大的、至尊的,人們除了接受神的啟示,沒有別途可以選擇。所以,他們是為信仰神有權威,而遵守道德生活的教訓,他們無權因為遵守道德生活而求達到與神同等的地位,甚至也無權向神要求,非把他們救濟到天國去不可。
這在佛教,頗不相同,佛教以為,我們所處的自然環境,是由我們生活在這環境中的每一個人的業力感得的,也就是說:我們在過去的無數生死之中,造作了相同相類的行為,結果,便形成一個讓我們共同來接受和生存的自然環境。所以,佛教不承認宇宙間有任何絕對權威的神。
佛教,同樣強調信仰的重要,那是信仰釋迦佛陀所說的法──成佛的方法,絕對正確,絕對真實。可是在你信仰之後,便該照著佛陀所示的方法,來實行於你的日常生活之中。因此,佛教徒雖將佛陀視為崇拜的對象,與他們的生活有密切關係的,寧可說是佛陀的教法。依照佛陀所示的生活方式來做,漸漸地,便能達到解脫一切身心苦惱的目的。佛陀,是從一切的身心苦惱中得到了解脫的人,也是至高、至大、至尊的超世界和超宇宙的偉大人格,但是,佛陀的偉大,雖充滿於時間與空間,卻不占固定的時空位置,所以,人人可以成佛。
釋迦佛陀在世的時代,隨緣開示,應機教化,所說的佛法很多,歸納起來,不出戒、定、慧三個項目的範圍,我們學佛,其實就是學這三項。世間可學的東西很多,那些都是苦樂相對的、有限的、得失交替的、變動無常的,所以佛教稱其為有漏之學。戒、定、慧名為三無漏學,學這三項東西,可以防止所得成果的漏失,繼續學到佛的程度為止。戒、定、慧雖分三個項目,事實上有連鎖的關係,如同一物的三個支點,缺一不可。要想求得智慧,須先有禪定的工夫,如希望得到禪定工夫,須先有持戒的宗教生活;持戒的宗教生活愈清淨,愈可助成高深的禪定,在深定之中,便能產生超人的智慧;回轉頭來,再以智慧的判斷和選擇,來指導持戒的宗教生活,來鑑別禪定工夫的深淺和邪正。
全站熱搜
留言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