眾所周知:『菩薩』者,具名菩提薩埵Bodhisattva,又曰菩提索埵,摩訶菩提質帝薩埵。舊譯為大道心眾生,道眾生等,新譯曰大覺有情,覺有情等。謂是求道之大心人,故曰道心眾生,求道求大覺之人,故曰道眾生,大覺有情。又薩埵者勇猛之義,勇猛求菩提故名菩提薩埵。又譯作開士,始士,高士,大士等。義譯也。總名求佛果之大乘眾。如同《注維摩》曰:「肇曰:菩提佛道名也。薩埵秦言大心眾生,有大心入佛道,名菩提薩埵。」《大乘義章》曰:「菩薩胡語,此方翻譯為道眾生。具修自利利他之道,名道眾生。」至於云何為『菩薩善哉與非善哉』?茲依《佛說魔逆經》所開示,分述之如下:
- 若不懷仁念害眾生,則非善哉。若能愍傷一切眾生,乃為善哉。
- 瞋恚懷結離于忍辱,為不善哉。若不醉亂又隨律教,已有罪過自首歸誠,而不藏匿,則為善哉。
- 隱蔽殃釁而不發露,則非善哉。自見身惡能改除者,則為善哉。
- 假使志求他人瑕闕,則非善哉。若行返復而知恩好,心不懷害孝順行仁,則為善哉。
- 無有返復,心常懷害,欲危返復,不奉孝順,不知報恩,則非善哉。聞佛道教尋能遵修,乃為善哉。
- 若聞經典不肯敬順,則非善哉。奉行禁戒未曾缺漏,乃為善哉。
- 若受於戒失不順從,則非善哉。常處閑靜其心寂寞,乃為善哉。
- 設慕憒鬧自放恣者,則非善哉。在於閑居捨身壽命,而不戀恨,乃為善哉。
- 假使貪愛己身壽命,則非善哉。修四賢聖止足知節,乃為善哉。
- 不知進退多所志求,慕樂惡事,則非善哉。為人羸劣能忍辱者,乃為善哉。
- 若以害心向於眾人,則非善哉。諸所欲度能自節限,則為善哉。
- 為人舒緩不能謹敕,則非善哉。所可歸命未曾忘捨,乃為善哉。
- 本有所歸遺棄不念,則非善哉。曉了威儀禮節之正,所行至誠所作如言,心口相應,乃為善哉。
- 欺詐迷惑一切世間,則非善哉。將護正法不違雅典,乃為善哉。
- 誹謗經道違失正理,則非善哉。假使所聞,不謗經典,雖不師受,頒宣道教無所希冀乃為善哉。
- 愛惜經法自稱為師,若說經法常懷妄想,則非善哉。執權方便開化眾生,乃為善哉。
- 不護眾生無權方便,不行四恩,則非善哉。若能遵修六度無極,慇勤慕求,乃為善哉。
- 若復棄捐六度無極,則非善哉。造行慧業自致聖道,乃為善哉。
- 貢高自恣為憍慢業,則非善哉。行牢強慈愍傷眾生,乃為善哉。
- 趣爾行慈所愍不弘,則非善哉。奉行十善不違大猷,乃為善哉。
- 翫習自恣行十惡事,則非善哉。若能棄捐一切眾惡,乃為善哉。
- 順從諸惡非法之事,則非善哉。用眾生故不捨大哀,故曰善哉。
- 欲知出家顛倒不順行者,則非善哉。好樂空無相無願,具足成就,乃為善哉。
- 強上高床師子之座,而演雜句世間之談,隨俗同塵,則非善哉。若得菩薩篋藏之典,修習遵行,昇師子座頒演道教,乃為善哉。
- 毀於禁戒受信施食,則非善哉。奉順戒法清淨鮮潔,應服一切供養之利,乃為善哉。
- 貢高自大憎妒經法,則非善哉。謙下恭順不懷慢恣,嗟歎人德,乃為善哉。
- 嫉妒菩薩憎其高行,則非善哉。見諸菩薩敬之如佛,乃為善哉。
- 其行法者,則為非遠不至大慧,皆非善哉。其有順從如來教者,乃為善哉。
由此觀之,如是『二十八者』,即所謂菩薩善哉與非善哉,此為吾等學佛修道者不可不知。何以故?蓋『善哉』者,梵語娑度Sa%dhu,義譯曰善哉。稱讚之辭也。如同《法華經方便品》曰:「梵音慰喻我,善哉釋迦文!」《同譬喻品》曰:「善哉善哉!如汝所言。」《智度論》曰:「歡喜讚言,善哉善哉!再言之者,喜之至也。」《勝鬘寶窟》曰:「善是好別稱,哉是助語之辭。」《法華玄贊》曰:「法爾隨喜,皆云善哉。」又『非善哉』者,即前述『善哉』之反面之義。
總而言之,『菩薩』者,佛教指上求佛法,下化眾生的聖者。在三乘中,菩薩高於羅漢而次於佛。菩薩標榜大慈大悲,普渡眾生,是大乘精神的象徵。北周‧庾信《五張寺經藏碑》云︰「如來說法,萬萬恒沙;菩薩轉輪,生生世界。」菩薩,乃是梵語菩提薩(Bodhisattva)的省音,意譯為「覺有情」、「道眾生」等。我國民間熟悉的菩薩有觀世音、大勢至、文殊、普賢、彌勒、地藏等。菩薩普渡眾生,往往變現各種「化身」,如觀世音菩薩就有「三十三身」。如同《法華經‧五百弟子品》謂︰「內秘菩薩行,外現是聲聞。」聲聞,即羅漢。唐‧白居易《送守實上人遊江南》詩云︰「無妨菩薩是船師。」船師,是「凡夫」身。此外,「薩(Sattva)除譯為「有情」、「眾生」外,亦譯作「勇猛」。因此,「菩薩」亦可釋謂勇猛求取佛道的聖者。願與諸仁者共勉之!2016年8月1日星期一
妙音書院【http://blog.xuite.net/famscl/a 】 -官網
留言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