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題:云何為『菩薩所行平等精進』

    眾所周知:『菩薩』者,具名菩提薩埵Bodhisattva,又曰菩提索埵,摩訶菩提質帝薩埵。舊譯為大道心眾生,道眾生等,新譯曰大覺有情,覺有情等。謂是求道之大心人,故曰道心眾生,求道求大覺之人,故曰道眾生,大覺有情。又薩埵者勇猛之義,勇猛求菩提故名菩提薩埵。又譯作開士,始士,高士,大士等。義譯也。總名求佛果之大乘眾。如同《注維摩》曰:「肇曰:菩提佛道名也。薩埵秦言大心眾生,有大心入佛道,名菩提薩埵。」《大乘義章》曰:「菩薩胡語,此方翻譯為道眾生。具修自利利他之道,名道眾生。」至於云何為『菩薩所行平等精進』?茲依《佛說魔逆經》所開示分述之如下:

  1. 眼無所進不行於色是則名曰菩薩平等精進。
  2. 耳無所進不行音聲無所進不行眾香舌無所進不行眾味身無所進不行細滑意無所進不行諸法是則名曰平等精進。
  3. 假使不行一切塵勞而以斷除眾生愛欲垢穢是則名曰菩薩所行平等精進。
  4. 若於三界而無所行救濟三界倚著眾生諸惱之患是為菩薩平等精進。
  5. 於布施無所想念修以四恩攝諸慳貪行於禁戒而無想念攝諸犯惡眾生之類行於忍辱而無所想攝諸瞋恚人民之眾行於精進無所想念攝諸懈怠行於禪定無所想攝諸亂意行於智慧無所想念攝諸惡是為菩薩平等精進。
  6. 其有曉了空無慧行不想空無是為思念進行空遊於諸見悉察諸見而無所見觀諸邪見不離空無是為行空。所謂空者諸見則空以空之故故曰空空。由是空空故曰為空因是空故諸法皆空。假使曉了此慧明者而不自大是謂菩薩平等精進。
  7. 修行於此無所想著不念無想皆與一切眾念俱遊不捨眾念不有所念。所念無想不想所念等於諸想及一切念。若能曉了一切想念設於此慧不以知慧而憍慢者所逸樂是為菩薩平等精進之行。
  8. 其行無願隨心所生有所志慕心無所不行所願其趣所生已離諸見及眾駛水。捨於二事不計有身亦無吾我而等除去終始生沒其有能行如是精進是為菩薩平等精進。

    由此觀之,如是『八者』,即所謂菩薩所行平等精進此為吾等學佛修道者不可不知。何以故?蓋平等』者,對於差別之稱。無高下淺深等之別曰平等。如同《南史梁武帝紀》曰:「幸同泰寺,設平等會。」《五燈會元》曰:「天平等,故常覆。地平等,故常載。日月平等,故四時常明。涅槃平等,故聖凡不二。人心平等,故高低無諍。」又『精進』者, 謂修菩薩行,即當一心勇猛,安住止觀(謂止息散亂,觀照昏沉也),毋令退失。如經所說,繫心觀於真諦(謂諦審諸法皆即真空也),設使頭上火然,終不放捨,是名精進。

總而言之,『菩薩』者,佛教指上求佛法,下化眾生的聖者。在三乘中,菩薩高於羅漢而次於佛。菩薩標榜大慈大悲,普渡眾生,是大乘精神的象徵。北周庾信《五張寺經藏碑》云︰「如來說法,萬萬恒沙;菩薩轉輪,生生世界。」菩薩,乃是梵語菩提薩(Bodhisattva)的省音,意譯為「覺有情」、「道眾生」等。我國民間熟悉的菩薩有觀世音、大勢至、文殊、普賢、彌勒、地藏等。菩薩普渡眾生,往往變現各種「化身」,如觀世音菩薩就有「三十三身」。如同《法華經‧五百弟子品》謂︰「內秘菩薩行,外現是聲聞。」聲聞,即羅漢。唐‧白居易《送守實上人遊江南》詩云︰「無妨菩薩是船師。」船師,是「凡夫」身。此外,「薩(Sattva)除譯為「有情」、「眾生」外,亦譯作「勇猛」。因此,「菩薩」亦可釋謂勇猛求取佛道的聖者。願與諸仁者共勉之!2016729日星期五
妙音書院【http://blog.xuite.net/famscl/a -官網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famscl 的頭像
    famscl

    妙音書院

    famscl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