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題:云何為『菩薩之不畏生死發願』
眾所周知:『菩薩』者,具名菩提薩埵Bodhisattva,又曰菩提索埵,摩訶菩提質帝薩埵。舊譯為大道心眾生,道眾生等,新譯曰大覺有情,覺有情等。謂是求道之大心人,故曰道心眾生,求道求大覺之人,故曰道眾生,大覺有情。又薩埵者勇猛之義,勇猛求菩提故名菩提薩埵。又譯作開士,始士,高士,大士等。義譯也。總名求佛果之大乘眾。如同《注維摩》曰:「肇曰:菩提佛道名也。薩埵秦言大心眾生,有大心入佛道,名菩提薩埵。」《大乘義章》曰:「菩薩胡語,此方翻譯為道眾生。具修自利利他之道,名道眾生。」至於云何為『菩薩之不畏生死發願』?依《佛說除蓋障菩薩所問經》開示:云何是不畏生死發願?謂若菩薩
-
不厭患三界。欲界、色界、無色界,都是凡夫生死往來的境界,所以佛教行者是以跳出三界為目的。
-
不求離欲。離貪欲,婬欲也。如同《法華經普門品》曰:「若有眾生多於婬欲,常念恭敬觀世音菩薩,便得離欲。」《四十二章經》曰:「離欲寂靜,是最為勝。」
-
不趣寂滅故發願。寂者寂靜,滅者滅無,擇滅無為,即體涅槃。
由此觀之,如是『三者』,即所謂菩薩之不畏生死發願,此為吾等學佛修道者不可不知。何以故?蓋『不畏生死』者,謂修菩薩行者,以多聞故,曉了萬法體本空寂,無苦無樂,是以發廣大心,隨類化度一切眾生,而於生死,悉無所畏也。又『發願』者,謂發誓願,要制其心,凡所修行,期證道果。若不要心,或恐退失,所謂若不發心,萬事不成。是故諸佛菩薩,莫不發諸誓願,而成正覺,是為發願。
總而言之,『菩薩』者,佛教指上求佛法,下化眾生的聖者。在三乘中,菩薩高於羅漢而次於佛。菩薩標榜大慈大悲,普渡眾生,是大乘精神的象徵。北周‧庾信《五張寺經藏碑》云︰「如來說法,萬萬恒沙;菩薩轉輪,生生世界。」菩薩,乃是梵語菩提薩(Bodhisattva)的省音,意譯為「覺有情」、「道眾生」等。我國民間熟悉的菩薩有觀世音、大勢至、文殊、普賢、彌勒、地藏等。菩薩普渡眾生,往往變現各種「化身」,如觀世音菩薩就有「三十三身」。如同《法華經‧五百弟子品》謂︰「內秘菩薩行,外現是聲聞。」聲聞,即羅漢。唐‧白居易《送守實上人遊江南》詩云︰「無妨菩薩是船師。」船師,是「凡夫」身。此外,「薩(Sattva)除譯為「有情」、「眾生」外,亦譯作「勇猛」。因此,「菩薩」亦可釋謂勇猛求取佛道的聖者。願與諸仁者共勉之!2015年4月5日星期日
妙音書院【http://blog.xuite.net/famscl/a】-官網
留言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