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標題:云何為『菩薩之菩薩行』

   眾所周知:『菩薩』者,具名菩提薩埵Bodhisattva,又曰菩提索埵,摩訶菩提質帝薩埵。舊譯為大道心眾生,道眾生等,新譯曰大覺有情,覺有情等。謂是求道之大心人,故曰道心眾生,求道求大覺之人,故曰道眾生,大覺有情。又薩埵者勇猛之義,勇猛求菩提故名菩提薩埵。又譯作開士,始士,高士,大士等。義譯也。總名求佛果之大乘眾。如同《注維摩》曰:「肇曰:菩提佛道名也。薩埵秦言大心眾生,有大心入佛道,名菩提薩埵。」《大乘義章》曰:「菩薩胡語,此方翻譯為道眾生。具修自利利他之道,名道眾生。」至於云何為『菩薩之菩薩行』?依《維摩詰所說經》開示所謂菩薩

  1. 不當住於調伏不調伏心離此二法是菩薩行。

  2. 在於生死不為污行住於涅槃不永滅度是菩薩行。

  3. 非凡夫行非賢聖行是菩薩行。

  4. 非垢行非淨行是菩薩行。

  5. 雖過魔行而現降眾魔是菩薩行。

  6. 求一切智無非時求是菩薩行。

  7. 雖觀諸法不生而不入正位是菩薩行。

  8. 觀十二緣起而入諸邪見是菩薩行。

  9. 雖攝一切眾生而不愛著是菩薩行。

  10. 雖樂遠離而不依身心盡是菩薩行。

  11. 雖行三界而不壞法性是菩薩行。

  12. 雖行於空而植眾德是菩薩行。

  13. 雖行無相而度眾生是菩薩行。

  14. 雖行無作而現受身是菩薩行。

  15. 雖行無起而起一切善行是菩薩行。

  16. 雖行六波羅蜜而遍知眾生心心數法是菩薩行。

  17. 雖行六通而不盡漏是菩薩行。

  18. 雖行四無量心而不貪著生於梵世是菩薩行。

  19. 雖行禪定解脫三昧而不隨禪生是菩薩行。

  20. 雖行四念處而不永離身受心法是菩薩行。

  21. 行四正勤而不捨身心精進是菩薩行。

  22. 雖行四如意足而得自在神通是菩薩行。

  23. 雖行五根而分別眾生諸根利鈍是菩薩行。

  24. 雖行五力而樂求佛十力是菩薩行。

  25. 行七覺分而分別佛之智慧是菩薩行。

  26. 行八聖道而樂行無量佛道是菩薩行。

  27. 行止觀助道之法而不畢竟墮於寂滅菩薩行。

  28. 雖行諸法不生不滅而以相好莊嚴其身是菩薩行。

  29. 雖現聲聞辟支佛威儀而不捨佛法是菩薩行。

  30. 雖隨諸法究竟淨相而隨所應為現其身是菩薩行。

  31. 雖觀諸佛國土永寂如空而現種種清淨佛土是菩薩行。

  32. 雖得佛道轉于法輪入於涅槃而不捨於菩薩之道是菩薩行

    由此觀之,如是『三十二者』,即所謂菩薩之菩薩行,此為吾等學佛修道者,應如是解而能了知。何以故?蓋菩薩行』者,謂求自利利他圓滿佛果之菩薩眾大行也。即布施等之六度是。如同《法華經五百弟子品》曰:「內秘菩薩行。外現是聲聞。」

    總而言之,『菩薩』者,佛教指上求佛法,下化眾生的聖者。在三乘中,菩薩高於羅漢而次於佛。菩薩標榜大慈大悲,普渡眾生,是大乘精神的象徵。北周庾信《五張寺經藏碑》云︰「如來說法,萬萬恒沙;菩薩轉輪,生生世界。」菩薩,乃是梵語菩提薩(Bodhisattva)的省音,意譯為「覺有情」、「道眾生」等。我國民間熟悉的菩薩有觀世音、大勢至、文殊、普賢、彌勒、地藏等。菩薩普渡眾生,往往變現各種「化身」,如觀世音菩薩就有「三十三身」。如同《法華經‧五百弟子品》謂︰「內秘菩薩行,外現是聲聞。」聲聞,即羅漢。唐‧白居易《送守實上人遊江南》詩云︰「無妨菩薩是船師。」船師,是「凡夫」身。此外,「薩(Sattva)除譯為「有情」、「眾生」外,亦譯作「勇猛」。因此,「菩薩」亦可釋謂勇猛求取佛道的聖者。願與諸仁者共勉之!20141214日星期日
妙音書院【http://blog.xuite.net/famscl/a-官網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famscl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