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期待中研院再造新猷

2008/7/3 | 作者: | 點閱次數:51 | 推薦朋友 | 新聞評分 | 環保列印


第二十八屆中央研究院院士會議日昨揭幕,數理、生命、人文三組共一百八十三位院士與會。馬英九總統開幕致詞時承諾,二○一二年科技研發經費占國內生產毛額(GDP)比重,將從目前百分之二點六增加至百分之三。此外,中研院計畫民國一○五年成立生物科技園區,期待成為引領台灣生物科技產業發展的重鎮。

中研院是台灣的學術重鎮,院士中不僅有頂尖的國際級大師,華籍的諾貝爾得主楊振寧、李政道、丁肇中、李遠哲、崔琦、朱棣文等也幾乎被網羅。此外,中研院為了與國際接軌,還推薦遴選重量級的國際學者為名譽院士。從人才的角度來評量,與世界各國的學術機構比較毫不遜色。

中研院比較偏向學術研究,對於入世之事較少參與,過去數十年來,從胡適一直到吳大猷擔任院長的時期,院士們多不參與社會活動尤其是政治。但是李遠哲擔任院長之後,身兼許多政治社會活動的負責人,投入教改會、九二一災後重建聯盟等工作,開風氣之先,許多院士也紛紛投身政治社會活動。

然而,由於以院士身分投入政治工作,一方面因為學術人較單純,無法適應政治叢林,以致許多院士,像是杜正勝,甚至李遠哲本人都成為爭議性頗高的人物;二方面也因為捲入意識型態的糾葛中,無法以超然的立場工作,不僅達不到改造社會的目的,甚至連中研院的聲望都賠上。

可見在「出世」與「入世」之間如何拿捏,也是一門學問。

今天台灣社會出現許多問題。政治上,政治人物心胸狹窄,惡鬥激烈,為社會做最不良的示範;經濟上,面對經濟衰退以及通膨壓力,政府始終拿不出一套有效的方案;社會上出現價值混淆的現象;教育上,從幼教到高教都問題重重。這些問題的解決都需要專業的診斷和藥方,中研院在專業領域上其實可以為社會把脈、提供建言。

這次院士會議之前,余英時和楊振寧在中央大學「余紀忠講座」的演說,有發人深省處。余英時談到民主領袖要有人文素養,否則容易淪為暴民政治,這樣的言論就值得現在的大學課程重新更張了,許多醫學、數理、法律、財經等部門都欠缺人文的必修課程。以往「台大法律人」執政的成效,就是欠缺人文素養的後果。

院士王佑曾日昨在主題演講中以「台灣前瞻規畫」為題,為台灣近五十年來的經濟發展把脈。他強調,台灣只有找到「爆發性的改變」,才能幫持續下滑的經濟成長找到停損點;新創產業、資訊科技服務業、廣義的電子業應可帶動台灣經濟上揚。在經濟衰退,政府束手無策之際,這些建言有如暮鼓晨鐘。

學術文化是立國之本,中研院已經具有相當的基礎,如今又得到馬總統的承諾,成立生物科技園區並增加預算,更應發揮它的功能。不僅要在學術領域上有所成就,更應該針砭時弊,扮演文化啟蒙、引領社會的角色。在中研院邁入八十年的今天,期盼中研院能承先啟後、再造新猷。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famscl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