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知識分子的公義角色

2008/1/21 | 作者: | 點閱次數:40 | 推薦朋友 | 新聞評分 | 環保列印


日前某基金會召開了一項以「面對公與義—台灣的社會發展與變遷」為題的座談會,會中多數學者對當代知識分子未能發揮社會責任,語多不滿。他們認為台灣知識分子對目前政局及社會亂象不應保持沉默,理應有所深思與討論。

知識分子在社會中究應扮演何種角色,自古以來即有兩種不同的聲音:一是主張做一個烏鴉,要為社會鳴不平,不畏懼、不阿諛,即所謂的諤諤之士;一是主張做一個忠狗,輔佐當權者去推行德政,利用權力為百姓謀求福祉。他們不贊成逆勢操作,以免牴觸上意,不僅傷及自身,亦對國家社會無益。這兩種觀點,均屬有理,亦均對國家與社會有正面的影響。問題是歷代知識分子中都充斥著厚顏攀附之輩,對權力的戀棧有甚於政客,不惜自侮邀寵只為求一官半職,知識分子的風骨蕩然無存。

傳統稱知識分子為「士」,對士的要求頗高,孔子說,「士不可不弘毅」,不僅要求他們有見識、有學問,亦要求他們有品格、有擔當。雖然歷代的統治者為了鞏固政權,都有「反智」的傾向,如秦始皇的焚書坑儒,明太祖的「廷杖」,及清代雍乾朝的文字大獄等,都是想以威權的方式,封住知識分子的逆耳之言;但另一方面卻又對「士」的精神不敢作直接的挑戰。

台灣近半個世紀來的發展,都是以和諧、開放為主軸,雖然在威權統治時代,知識分子噤不敢言者有之,拍馬奉承者有之,為統治者抹粉塗脂者有之,但畢竟無恥之徒仍屬少數,他們在政治上或可翻雲覆雨,但在社會的深層結構中影響甚微。主要關鍵在於社會進步甚速,這一批「侍從之士」很容易被時代的浪潮淘汰,對社會也少有左右之力,所以和諧進取的主軸,仍能不斷轉動,不斷前進。

台灣進入民主化後,發展主軸丕變,和諧變成了對立,開放變成了封閉。有族群的對立,有統獨的對立,有南北的對立,有貧富的對立,和諧云云已破壞殆盡。此時的知識分子,並不是看不清楚政治與社會的板塊移動,反而隨著這種移動而選邊靠攏,造成更大的分裂危機。更可悲的是,知識分子為了政治利益,完全不顧一己的尊嚴,用不堪的言辭作指鹿為馬的論證。孟子說:「三軍可以奪帥,匹夫不可奪志」,輸誠阿諛就是奪志,奪帥無能,奪志輕而易舉,知識分子的社會責任已不復見。

台灣的當朝政治人物,目前正帶領社會陷於「反中」的狂潮之中,而反中的深層動機就是反中國文化所衍生的各種價值觀。但中國文化中的價值觀是重視和諧與進取,對人的正面肯定乃是清廉、謙敬、正直、公義等「善」的一面。台灣現在最需要的就是「文化維新」,維新不是拋棄舊傳統,而是要吸取菁華、拋棄渣滓。今天的知識分子,其責任便是要對社會盡一分「揚善棄惡」之力,挽救社會分裂的危機。應該揚棄「政治正確」的立場、「戀棧權位」與「護主心切」的醜態,站到社會公義這一邊來,盡一分知識分子應有的責任。

(五之二)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famscl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